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我必须去,武汉需要像我这样的医务人员。我会保护每个人,你会留下来保护这个小家庭。”这是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90后护士王燕,她报名了武汉,但护士长打不过她,于是她成为了上海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并在新年的第四天踏上了去武汉的路。到目前为止,她在武汉已经战斗了一个多月。
穿防护服超过十天不休息
到达后的第三天,王燕开始在武汉第三医院工作。“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但是武汉的老师们太忙了,没有告诉我们具体需要做什么。我只能慢慢探索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患者的基本情况。”
就这样,王燕进入病房,开始联系第一个确诊为肺炎的COVID-19患者。我从来没想过。她还没来得及说话,病人就带头问道:“你是上海人吗?”王燕回答说,病人好像噎住了,对她说:“你要多穿点,保护好自己!”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让王燕感到热心肠,但同时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当时,我想,我必须配合医生和老师让阿姨早日康复。来武汉吧,我们要加油。”
1月底,武汉市第三医院刚刚转为定点医院。大量确诊患者入院,医护人员工作量巨大。据王燕介绍,武汉第三医院一楼是重症监护室,十至二十楼是普通病房。每层有55到60张床。最多有600多名患者同时接受治疗,他们都被诊断为COVID-19肺炎。“那段时间真是又累又苦。我们连续10天没有休息。我们每天量体温,抽血,在病房里巡逻。”
然而,让王燕感到深深压力的不是繁重的工作量,而是需要穿戴全套的防护装备。王燕开玩笑说,她身材并不娇小,但穿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装备后,她还是有一些缺氧的症状。“心跳很快,呼吸很困难,你只能尽可能地减慢呼吸速度。”她说,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经过一轮工作,护目镜布满了雾气,而贴身的衣服已经湿透并粘在了她的身上。脱下防护装备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几处深深的印痕,甚至是第一阶段的压疮。每个人都开玩笑说:“我们已经被分批盖章了!”但即便如此,没有人抱怨。我最担心的是我父亲回家来弥补他的生日。我赶到武汉已经一个多月了,王燕最担心的是她的父亲。
2019年底,我的母亲死于癌症,这对王燕和她的父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2020年元旦那天,我本应该和父亲呆在家里,但当我听说武汉爆发疫情,医院正在组建医疗队协助湖北时,王燕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往下看第二版(续第一版)“我问爸爸,你能去吗?因为我是独生子,我父亲不愿意,但他尊重我的决定,说:“去吧!“这就是任务,”"
1月28日是王燕的26岁生日。爸爸提前预定了蛋糕和她一起庆祝。然而,当天早上,我接到通知,第二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应该离开,集结在两个小时内完成。王燕不得不匆匆告别父亲,收拾好行李,赶往集合点。在离开之前,她同意父亲在她回家时给她补过生日。
现在,王燕每天都通过微信或微信视频向父亲报告自己的安全情况。让爸爸知道她什么时候去上班,什么时候下班,还要告诉爸爸他每天都吃得很好,这样他就可以放心了。“有时候,我爸爸会在睡觉前等我发个信息。他还给我写了一封信,鼓励我在武汉好好干。”王燕说,父亲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动力。武汉春天来了,疫情很快就会好转。
形势正在好转。我想吃饭
“2月7日可能是我们来到武汉以来最充实的一天。这一天,武汉第三医院光谷校区迎来了自1月28日隔离病房成立以来的第一批出院病人,共有4名病人,其中3名来自我们17楼的病房,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自豪……”这是王燕在武汉写的一篇防疫日记,日记最后提到了她和她的朋友们的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病人可以治愈出院!
事实上,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王燕告诉记者,最近几天,许多治愈的病人已经出院。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医院里有600多名确诊病人,现在已经减少到大约300人。从本周开始,陕西医疗队的30多名护士加入了支援队,这让已经奋战了一个多月的上海医疗队成员松了一口气。
采访结束时,当记者问及其他医疗队成员的现状时,王燕的回答让人放心。“大家的状态都很好。”王燕说,虽然武汉的天气忽冷忽热,我的朋友们或多或少都不舒服,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现在,在换班期间,每个人最常谈论的话题是他们回到上海后最想做什么。说到这里,这位“90后”的姐姐停顿了一下,非常开心。她说:“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在与世隔绝后立即与父亲团聚。”然后,吃一顿丰盛的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