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7字,读完约2分钟
图片说明:虹口港水泵闸门开启,加快内河排水。
上海中心城市排涝系统“一年一遇”的标准基本覆盖。根据规划,到2035年,该市雨水排放系统将基本达到“三至五年一次”的能力。有些市民问:“一年一次”和“三至五年一次”的排水标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是不是有点低?
水利专家认为,“每n年一次”是一个水文概念。根据相应的排水标准,“一年一次”是指每小时排水36毫米。城市的“小气候”已经改变,降雨的频率和强度也增加了。在一些低洼地区,“一年一次”已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在强降水的情况下,很容易积水。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升级防洪硬件设施。在人口密集的重点地区,排水系统已经达到“每五年一次”的标准,甚至提前更高,每小时可以排水至少57毫米。黄浦江防洪墙符合“千年一遇”标准,相应的水位设计标准接近5.9米。
为什么不将所有标准升级到“每50年一次”甚至“每100年一次”?专家表示,防洪硬件的设计标准不是尽可能高,而是应该有针对性。首先是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排涝能力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以虹口港泵门为例,三台泵的总排水能力达到30立方米/秒,即每小时可排水10.8万立方米。排水标准为“每20年一次”,挡潮标准为“每千年一次”。这样一个高标准项目的建设时间超过三年,规划、示范等环节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对于整个中心城市来说,虹口港的水闸不能完全解渴。要将整个管网升级到最高标准,不仅改造困难,而且成本高、效率低。
目前,上海正在建造更坚固的屏障,并启动一个新的城市设施改善项目。“但是防洪减灾不能仅仅依靠工程建设。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积极预防,提前预测,培养人们的减灾意识,建立健全避灾机制。”市防汛办公室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小涛说。据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相对成熟的风险规避产品,如洪水保险。今年,上海保险交易所还为中国城乡住宅推出了台风洪水巨灾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