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据《劳动日报》报道,“两湾一屋”中的潭柘湾、潘家湾,与相邻的朱家湾、姚水巷,曾是上海著名的“三湾一巷”。它们也是上海中心城市中面积最大、危险棚子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

20世纪90年代,上海按照相对集中、分块改造的原则,拆除改造了所有重点棚户区和简易房。作为上海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三湾一巷的改造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重建和搬迁工作艰巨复杂,面临巨大的经济和时间压力。在此背景下,普陀直面困难,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投资、市场引进、消化空购房等多部门合作,成功解决了所有问题。

棚户区的生活很悲惨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上海有10个危房地段,普陀区占4个地段: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和窑洞弄。市、区人大相继召开,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政府财政困难;住房问题,老百姓着急,政府难。由于长时间的延误,到处都是违章建筑,道路也很狭窄。发生火灾时,消防车不能进入;邻里关系,一扇又一扇窗户,门到门,用水依赖于公共供水站。

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我们家七口人挤在一起,房子白天也亮着灯,晚上老鼠乱窜,屋顶漏雨,太阳出来时看不见太阳。每年台风季节,污水都会溢出床沿,只能蜷缩在床上。”回忆起最初的生活环境,潭子湾的居民在秦征之后摇了摇头。她说,“三湾一巷”的建筑和人口密度是全市最高的,但是没有医院,没有浴室,也没有像样的道路。居民们不能扔掉的是厕所和煤球炉,他们不能扔掉的是苍蝇和蚊子,他们不能排出的是来自下水道的恶臭和怪味。

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面临巨大的经济时间压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朱家湾和姚水农相继转型,而潭柘湾和潘家湾的转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这是一笔巨大的搬迁费用。经过反复计算,老区和改造区的居民数以万计,需要搬迁资金23.8亿元。转型搬迁之初,亚洲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中国也呈现出持续经济收缩的趋势。这也给旧区改造带来了新的压力。”时任普陀区委书记的谭百元表示,除了经济负担之外,“三湾一巷”攻坚战的时机也非常紧迫。

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郑重宣布,在2000年以前,要努力完成内环高架路以内和两侧的旧区改造。根据工作计划,到2000年,要实现拆除365万平方米危房的目标,实现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只剩下两年时间了。”

近10,000个家庭在10个月内被重新安置,创下记录

面对沉重的责任和人民的住房梦想,普陀区委和政府面临着困难。1998年8月10日,搬迁开始了,淮海战役正式开始了!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万家寨地块搬迁、第二阶段坦子湾地块搬迁、第三阶段潘家湾地块搬迁。

考虑到经济时代的压力,普陀区已经走上了一条由旧到新的新路,包括“拆建分离、土地储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投资”、“引入市场、自由选择、消化空购房”。特别是在制定三期规划时,根据主体控制房不足、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搬迁实施方案以货币安置为导向,搬迁基地引入市场机制,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安置需求,又缓解了控制房与资金的矛盾。

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和瓢泼大雨,“三湾一巷”的最后一栋房子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在新世纪的黎明明之前从上海彻底消失了。

仅在10个月内,拆迁成本就达到23.8亿元,共拆迁8762户147套,拆迁住宅37.64万平方米,拆迁非住宅8.45万平方米,创造了上海投资最多、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纪录。

随后,“三湾一巷”改造工程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元人民币。过去贫困落后的棚户区已经成为上海内环路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为普陀区全面启动旧区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普陀"三湾一弄"旧改奇迹:10个月动迁近万户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