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7字,读完约8分钟
在上海普陀区,苏州河两岸的海岸线长达21公里,母亲河在这里留下了最长的海岸线和最美丽的河湾。
今天,全市重大环境保护工程和民生工程“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今年内,普陀区还将实现21公里亲水性海岸线的全面渗透,打造优秀的海岸线景观设计。
一百年前重建的河岸空房是什么样子的?过去,人们渡河时仍然需要乘船,所以许多渡船都分布在苏州河沿岸。过去,苏州河中心城市的渡口最终关闭了,有一些由实业家和名人建造的花园住宅,还有为修建水闸而牺牲的感人故事……也许,了解过去是为了这个地区更美好的明天。
陈:一座周太朴庙纪念修建城门和祭祀县令
描述:1909年上海出版的《图片日报》介绍了周泰普寺
陈家渡是苏州河的渡口,位于古北桥以北。附近曾经有一座周太朴庙。谁牺牲了它?
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志》记载:“周太普庙。前“之”字为“周庙”。在吴淞河的陈嘉渡口。雍正八年,请两江总督姜维、太守陶澍列表。”
周太普,浙江殷珊(今绍兴市)人,清雍正年间松江府知府。当时,他主持上海吴淞江新水闸的建设。由于风浪太大,水闸一时关不上,正在施工的水闸有被冲垮的危险。在周中,他带头冲向前线,成功地关闭了水闸,但他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当时,他被命名为“太仆寺卿”,陈建立了“周太仆寺”。20世纪初,周太仆寺在苏州河上设立了一个捐赠局作为税卡。新中国成立后,它曾被用作陈家渡小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庙里的周太朴塑像被毁,现在已无遗迹可寻。
描述:上海试剂总厂的地块已成为滨江绿地,部分建筑得到了保护
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修建了一条横穿边境的华伦路(现在的古北路),到达了北面苏州河陈家渡北岸的周嘉桥。据说这个地名与另一边的周太浦寺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区的发展,陈家渡地区的土地和房屋被征用,上海试剂厂、上海火柴厂、上海酵母厂、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学研究所等大型工厂相继成立。原周太朴庙位于上海试剂厂。现在,它已经成为长风的一片绿色土地,火柴厂和试剂厂的一些建筑被保留下来作为工业用地。
贾蔷·焦度:过去不收钱的“宜都”非常受欢迎
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新路口。以羌家角命名,俗称羌家渡。道光七年,吴淞河改道,村民、徐大年、陈捐资修建,集资购买了28块趵突滩田,供杜甫耕种食用。光绪八年,我为卫生部门付费。过一天,我数了十五亩地,三点六分。”
描述:20世纪90年代的贾蔷·焦度
强家渡的真名是“新都”,由于远离中心城市上海,这里曾经人烟稀少,是后来建立的苏州河渡口。因为沿海的地方叫羌家角,所以俗称“羌家渡”,后来这个俗名就成了专有名词。
这艘渡船最初属于由当地人创建的宜都。募捐者购买了附近15英亩的海滩田地,并免费提供给Tufu耕种,以替代渡船工资。在过去,海滩属于荒地,没有钱和谷物收集在开垦的开始。然而,几年后,政府将筹集资金和粮食,这被称为“促进科学技术”。在募捐者将土地升级为科学后,它被用作“一田”,来自土地的收入被用来补充渡船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山道大桥就在附近,但由于费用低廉,人们仍然习惯于在强家角用渡船过河。直到1998年,人行桥“强家角桥”在这里建成,渡船才正式关闭,这是苏州河中心城市最后一个关闭的渡口。然而,在苏州河南岸仍然有“强家渡社区”,它保留了这个古老的地名。
范:南岸有一座观音寺
梵蒂冈王度,也被称为“万航渡口”,也是苏州河上的渡口,靠近现有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的渡河桥。自1861年以来,公共租界修建了一条连接静安寺和樊王都的道路,名为杰斯菲尔德路,路的西北端是樊王都。1943年,这条路改名为“樊都路”、“樊都路”,后来又改名为“万行都路”,直到今天。
描述:范的老照片
清末民初,上海县和保山县大致以秋江为界,秋江以南属于上海县法华乡。《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樊。原名法华渡,有樊香寨,俗称樊香渡。自建铁路桥后,废物被穿越。南岸有一座观音寺,行人正等着过,以免风雨。”
20世纪初,为了修建沪杭甬铁路,在苏州河上修建了一座铁路桥,相当于目前轨道交通3、4号线的跨河桥。人们可以通过铁路桥过河,渡船自然废弃。在范旺都的北岸,一条规划中的沪杭甬铁路沿线的道路也被称为“范旺都路”,即现在的凯旋北路。
潘万里:丝绸巨人曾经建造了“小榄亭”
潘万利位于苏州河北岸,在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跨河大桥的东侧。苏州河蜿蜒曲折,河岸的凹侧被称为“海湾”,河水在这里形成300度的急转弯。上海话中,“环”和“环”都叫“盘”,所以急转弯的西侧叫“盘湾”,东侧叫吴家湾。
描述:1909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小蓝庭”插图
清末民初,海宁的丝绸大王徐凌云在这里建了一座名为“云水乡”、“小榄亭”和“徐佳花园”的大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期间,徐出逃,逃到上海的流民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棚户区,称为潘万利。
1957年,深水码头作为上海内河装卸公司的第三作业区在此开挖,俗称“潘万利”和“潘万利码头”。一些进入上海的货船直接停靠在潘湾装卸货物,使这个地方的名字更加出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苏州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萎缩。市政府开始对苏州河进行大规模整治,沿海工厂码头逐步外迁,并建成绿地和住宅区。在搬迁过程中,徐的“小兰亭”住宅在潘湾被发现。
1923年版《上海指南》第五卷《园林》记载:“小榄亭位于海宁曹家渡(小湾流塘另一侧)和戴旭朱三,俗称徐佳园。大门口有一个额,上面写着:“斩许都”。利用吴淞江的天然优势,茂林种植竹子,看起来像兰亭。有几十种美国大丽花,它们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在中秋节开一个大丽花晚会。”
专家认为这是一座建于清末的老房子,建议就地保护。后来,它被列为近代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房地产公司先取得了施工权,但老别墅后来被发现,老别墅位于施工地块的中心,影响了施工项目的发展,专家组建议将老别墅向东平移95m,旋转35度,提升2m,与地面保持同一高度。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发现该老别墅是徐家的“小兰亭”,也是创办中国第一个昆曲研究中心的地方,其建筑历史和文化价值较高。如今,这座老别墅已经被翻修成一家高档餐厅。
唐雪湾:圣约翰学院的对面
苏州河流经潘湾后,是一个急转弯。以前叫“吴家湾”,是以吴姓集中的吴家寨命名的。清光绪年间,当地吴沿苏州河修建了“九园”,是上海著名的私家园林。
描述:完工的“唐雪桥”木桥
根据民国法华乡的记载,“九果园”在曹家渡以西的松江北岸。光绪年间,吴人修建了这座城市。老树种了九棵果树,因此得名。河边有草堂、红画阁、罗埠小楼和望江楼。墙与墙之间有米元璋(即)、应广堂驿站、吴的《龟曲来祠》,都是徐的石刻。堂事五字,额曰‘盐修堂’。后来,这是吴家庙。东花园,主人的坟墓。”后来,吴英年早逝,吴氏家族衰落,而九国园在民国初年被遗弃。
1879年,美国圣公会创建了圣约翰学院,它位于吴家湾的河对面。1906年,圣约翰学院重组为圣约翰大学。从1910年到1930年,苏州河两岸建起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当时,为了方便两岸交通,在两岸校园之间建了一座木桥,名为“唐雪桥”,吴家湾改名为“唐雪湾”。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分裂,其校园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大学。
描述:在唐雪大桥竣工之前,圣约翰学生依靠渡船往返于海峡两岸
随着吴淞江运输船舶负荷的增加,唐雪大桥的桥位过低,影响了船舶在河内的正常航行。此外,这座木桥在1967年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艘来往于两岸之间的渡船。直到1980年,一座新的钢筋混凝土桥被重建在原来的木桥的西侧,它被称为“校园桥”,现在被称为“华正桥”。位于苏州河东岸的圣约翰大楼现为司法部司法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