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8字,读完约5分钟
如果生命只剩下短暂的时间,你会选择如何度过?对于那些患有晚期或严重癌症的病人和家庭来说,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的问题。如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是医生、家庭成员和社会各界长期讨论的话题之一。
在过去的两年里,“临终关怀”这个专业术语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普陀区作为首批临终关怀试点地区,已基本建立了“1+11”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全国医疗护理一体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个养老机构和16个社区护理机构实现了临终关怀合同服务的全覆盖。自2012年实施临终关怀以来,共有2211名患者在临终关怀病房接受治疗,431人在家接受服务。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护理制度,它不是放弃对患者的积极治疗,也不是“安乐死”,不是加速死亡,也不是延缓死亡,而是用规范、科学、系统的方法帮助患者减轻临终的痛苦和不适,更加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让患者能够平静地完成生命的最后旅程。
由于中国人避免和拒绝死亡,中国的临终关怀工作进展缓慢。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质量比生命长度更有意义,于是社会逐渐开始接受临终关怀服务。
2017年9月,在全国临终关怀试点工作启动会上,普陀区被选为中国第一批临终关怀试点地区。在第十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普陀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普陀区明确提出推进“全国临终关怀试点工作”是2018年区政府的重点工作。此后,普陀区积极开展基线调查,构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标准,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支持,不断探索具有普陀特色的临终关怀工作。
“1+11”特色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与上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临终关怀试点工作不同,普陀区创新性地建立了以区立群医院(甲级)为中心的“1+11”服务体系,有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机构和家庭临终关怀机构,其中一个以专业指导为重点,11个下级机构实施和推广。同时,应建立专门的双向转诊渠道,有效提高临终关怀服务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家庭医生的“1+1+1”合同服务,以家庭医生的身份管理辖区内的患者。经全科医生诊断患有不可逆终末期疾病的患者可以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分为机构和家庭。目前,普陀区共有临终关怀病床117张,病房295人,居家服务38人。
建立专业团队,提高专业水平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中有医生、护士、医务社会工作者和护士。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临终关怀工作和相关服务。为此,区卫生委员会专门建立了区域临终关怀护理专家库,并成立了临床质量控制小组,以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定期组织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目前,全区共有102名医生和116名护士持有临终关怀护理岗位资格培训证书。
政府和医院与社会携手建设临终关怀
目前,全区有20名医务社会工作者,100多名各界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在政府号召、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响应的共同氛围下,区卫生系统创建了一批志愿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其中长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小屋”就是一个典型。自成立以来,已为695人服务,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荣获国家临终关怀培训基地和“关爱生命奉献爱心”国家先进集体称号。
住在“向阳小屋”的患者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他们可以通过“135生活关爱”查看服务菜单,享受各种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宗教安慰、陪聊、家庭沟通等。
领导人物引领临终关怀护理学科的发展
长期以来,朱扎柱团队一直与普陀区的临终关怀工作密切相关。朱扎柱工作室也落户长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区卫生委积极利用朱扎柱团队的优质资源,培养优秀的全科教师,努力创建“大学-医院-社区”的医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模式,使医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就能获得临终关怀相关课程并通过
人是会死的,所以临终关怀的意义和无数病人及其家属的需求是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减少无意义的过度医疗,并使用精湛的护理方法和专业的医疗技术,让更多的生命在接近终点时,不带痛苦和尊严地走完最后的旅程。
下一阶段,区卫生建设委员会的目标是建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建立临终关怀的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完善转诊机制,区级临终关怀中心将与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市级医院合作,与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形成自上而下的联动和转诊。加强培训,探索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基地的合作,在医学教育培训工作和活动中增加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普陀区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中,利群医院临终关怀学科作为区域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医疗技术、设施设备、信息管理、人文关怀等方面努力打造全市领先的临终关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