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6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普陀区档案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019年肯尼亚政府信息研讨会的学生,他们也成为新区档案馆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国游客。本次研讨会是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的援外培训项目。大多数受训人员是肯尼亚政府相关机构的官员。他们来到中国学习实施电子政务的经验。其中,电子文件管理是本培训课程的“重点”课程。这个“关键点”选在了普陀,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大家高兴地说:“我们来对地方了。”
在班级分享课上,档案室“吸粉”无数次
他们来普陀“取经”的原因实际上是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最初,在研讨会开始时,普陀区档案馆被誉为上海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典范”。在课堂上,他们初步了解了普陀区档案馆清晰的内部管理流程、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先进的软硬件配置以及丰富的数字档案馆经验。眼见为实胜于眼见为实,所以每个人都想出了参观新博物馆的主意,新博物馆于2018年11月被授予“国家数字档案馆”。
“学生们觉得普陀区档案馆更有代表性,设施也很先进。博物馆的史料展对普陀的发展过程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普陀,还可以了解上海。”
研讨会的老师王杰说:“先进的设施和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也让学生们很感兴趣,想近距离地看一看。”因此,研讨会的组织者主动与地区档案馆联系,这有助于这次访问。
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8%,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进入了“快车道”[S2/]
在实地考察期间,学生们对档案的高数字化率感到惊讶。普陀区档案馆于2018年9月开放,是上海中心城市最大的档案馆,数字化率高达98%,纸质数字化档案超过1300万页。以民生档案为例,区档案馆实现了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知青下乡等八大类民生档案的100%全文数字化,与民生事务受理平台无缝对接,融入全区公共服务体系。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完整的闭环,数字档案建设对电子档案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陀区档案馆为政府服务“一网通一网”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研究和运用数字签名和电子印章技术,开辟原始电子文件从形成、处理到完成、归档的流通渠道,还是搭建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平台,实现“增量电子化”。现在,社区居民可以很容易地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文件检查和呼叫。“让档案资料多办点事,让群众少办点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可以使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学生们对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档案馆“说话”,在历史展览中看到普陀的巨大变化[/s2/]
普陀区档案馆不仅是“高科技”,而且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着更多的市民走进档案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正在展出的普陀记忆史料展览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丰富的档案和史料、生动的照片和多样的表现手法让学生们能够详细了解普陀的发展过程。
许多学生也对玉佛寺大雄宝殿的翻译模型着迷。他们知道这个模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置换工程,6天内2000吨重的古建筑被完整地平移了30.66米。学生们不能停止赞美中国在古建筑保护和修复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还与区档案局各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建立电子档案、档案修复和对外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这次访问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不仅通过档案了解了普陀和上海,还了解了电子档案管理的许多细节,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每个人都表示很高兴你来了。区档案馆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参观和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