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4字,读完约6分钟
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干部们更加大胆了
桃浦科技智慧城
长风生态商务区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前不久,市委领导到普陀区调研时,说干部的能力要在“火线”上考验,在“主战场”上培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你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石晓林:正如市领导所说,和平时期的紧急危险工作是“火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主战场”。普陀区近年来调整关闭了曹安菜市场、曹阳路水果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等25个一级市场,淘汰了一批低端物流和“三高一低”企业;今年以来,乱糟糟的“城中村”红旗村的改造和铜川路水产市场的搬迁已经完成,可以说是“消防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以陶普为首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将成为考验干部的“主战场”。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普陀干部如何经受住“火线”的考验?
史晓林:“五违四要”的开展,城中村改造,低端市场的关闭,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主体多,涉及的利益多,一段时间内压力大,矛盾突出。这取决于整个地区,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谁想成为军官,可以成为军官,精心组织和承担责任,并尽最大努力,采取下来的“堡垒”。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干部斗争越多,他们就越有活力和信心。当时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方星说:“想做事的人总是有很多办法,不想做事的人总是有很多理由。”
这场艰苦的战斗培养了干部队伍。首先,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许多困难的任务需要零敲碎打地结合起来,我们只有向前迈出一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些任务。其次,它激发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红旗村、铜川路改造办公室、桃浦改造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半夜,重点项目推广工作的微信群经常在半夜沟通。三是提高了群众的工作能力。环境整治、市场搬迁等工作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干部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各区县都把年轻干部放到了锻炼的“火线”上。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积累了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经验,为未来的转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优秀的全球城市标准的高起点进行规划
长寿水安住宅
中环商业区
新上海西站
《解放日报》记者上官:全区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巨大潜力的五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史晓林:五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按照“黄浦江两岸发展标准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标准”的要求,转型发展的任务亟待解决。我们一直在展示普陀能抓住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在努力工作、不断调整和积累实力的基础上,普陀正朝着功能完善、整体协调、内涵发展的阶段迈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一级市场的关闭和大量低端企业的淘汰,3000多亩宝贵资源被腾空,这在中心城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衣料”。我们现在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市场解体后会发生什么?区里的领导们达成了共识:如果他们想不清楚,就不要急于把事情放在第一位,适当地“留白”,把enough/きだよ/room留给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高起点规划,高强度调整产业,上海应该按照2040年建设优秀全球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规划从高起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普陀未来将聚焦何处?
石晓林:关注桃浦地区的转型发展。桃浦是整个地区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推进高标准的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海绵城、公用隧道等27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落地,建设一个居住与居住、生态与环境保护相平衡的科技创新动态示范承载区,引领长风、镇如、中心、长寿等重点区域形态和功能不断完善。
普陀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应该有助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普陀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转变发展势头、提高发展质量的阶段。如今,普陀“一轴两翼”的功能布局逐渐清晰:以武宁路快速改造和区域中心城市更新为契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武宁路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创新的动态发展轴。同时,在北翼建设桃浦、镇如城市改造示范走廊,在南翼建设长风、长寿、长征滨江开放活力带。
同心家园的价值带来了资源的凝聚力
龚辉·童欣的家
一年之初的元旦,苏州河绿水奔流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我们可以看到,普陀将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充分发挥空空间承载能力大、后发潜力大的优势。那么,普陀在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
石晓林:未来五年,普陀区将着力深化科技驱动的转型实践,打造宜居适宜的产业生态。
“深化科技驱动实践”是路径和方法。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和上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大好机遇,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要积极结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新成果,充分借鉴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探索改善和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宜居居住,创造宜居生态”是发展目标和工作标准。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的城市,为了人民”的理念,让在普陀生活、工作、学习的人们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要使普陀“水更清”,对55条河流实行“一河一策”污染治理;为了使土地更加绿色,在未来五年内将建造100万平方米的绿地;为了“住得更好”,要全面修缮和改造260万平方米的旧房,同时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房改造;普通人出行更方便;所有老年人都要“老有所养”,统筹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方面,普陀的“同心家园”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品牌”。
石晓林:在“一心一家”的载体上,我们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要让人民同心同德,首先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如何解决?很多时候,依靠政府投入资金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应该善于运用自治和共治的方法来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我们还应该探索共同治理和自治的正常的长期机制。
《解放日报》上官记者:社会治理提倡自治和共治,但党组织和政府不能缺席。
史晓琳:是的。我们要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建立一种自治和共治的模式。
党建的主导作用首先是价值导向,如在旧房安装电梯,在社区建设公共设施,这将涉及到不同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引导居民尊重共同利益,做到真、善、美,最终通过自治的方式实现实事求是。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问题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服务,因此党建工作的导向也体现在服务的凝聚力和资源的整合上。同时,党组织也要发挥“能力建设”的作用,增强社区干部、志愿者、行业委员会成员等群众的自治和共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