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96字,读完约6分钟
在普陀区,有一条主干道,长寿路,位于内环内。随着武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之接壤的长寿路比以前更加平坦;随着区内“一轴两翼”科技创新格局的建立,武宁路“科技创新轴”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建筑集聚的长寿路也将承载溢出效应,孕育更多高端产业;随着“十三五”期间普陀区的规划,长寿路一代也将建设dzmz广场,以恢复“属于罗伯特的生活”的历史记忆。那么,历史上长寿路是什么样子的呢?
外国名字“罗伯特谋生”[S2/]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长寿路曾经是一个流水潺潺,芦苇荡漾,房子看起来像房子的农场场景。随着公共租界的不断扩大,外资和中资竞相在这里设厂。随着人口的不断引进,这块风水宝地越来越繁荣,从此成为上海最热的地区之一。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继续扩张,以建立工厂和扩大捐赠,现在长寿地区被纳入租界。第二年,尽管上海道台反对,上海公共租界工商局还是修建了道路,其中胶州路西段延伸至界外,属于跨境道路建设。这条路是以19世纪英国驻上海、厦门、广州领事罗伯逊的名字命名的,叫做罗伯特盛路,即现在的长寿路。
道路修建后,长寿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当时,由于便宜的土地价格和便利的水路和陆路交通,外国商人和民族资本家第一次嗅到了商机,在公路沿线和附近开设了工厂。尤其是日本商人,已经开设了19家纺织厂。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也不甘示弱,在苏州河沿岸建立了大量工厂。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如兄弟和荣氏家族在这里崛起,与外国垄断资本进行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因此,劳森路周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
工业的兴起带来了工业工人的急剧增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罗伯特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老作坊,如洋河村、统一里、九如里、永安里、玉清里、红手房、大徐里(长寿里)、蔡氏里、富源里、李梅芳、李英华(新华里)、德隆广场、富森里等。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石库门风格。附近有许多棚户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尧水巷。抗战初期,闸北和虹口地区大量居民陆续迁入,居民人数翻了一番,使该地区逐渐繁荣起来。1943年,罗伯特以四川省长寿县的名字命名,并改名为长寿路。
在1939年的第三期《上海生活》杂志上,有一位名叫柏华的作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罗伯特的出生之路的缩影》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家人每天都在四处奔波,感到羞耻。我没有时间去观察罗伯特在上海西区的出生之路的真相。偶尔,我会让我的朋友去兆丰公园,坐电车从dzmz到劳森路尽头的曹家渡。只是碰巧,罗伯特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在我的脑膜上留下了一个模糊的痕迹。短屋店和辛勤工作无疑显示了中世纪的气氛。”
另一个名称是“dzmz”
其实说起长寿路,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字。老上海人习惯称它为“dzmz”,这个名字与一座钟楼有关。
1926年,在当时公共租界西区劳森路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入口处的路中间,修建了一座名为“河村碑”的钟楼,这是为纪念已故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总经理河村日熙而建的“吉宫碑”。这座钟楼高14米,它的平面是正方形的。顶层是一个四面嵌有钟面的大钟。它每一刻钟报时一次,即“丁咚”,所以人们称之为“dzmz”。随着时间的推移,dzmz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地名。
解放前,这里有400多家企业,包括恒大布店、聚星园酒家、四如春面馆、老宝丰银楼、仁和堂国药店(后来的康敏中药店)、富源米生店(后来的普陀区第六粮店)、同大厂百货(后来的同大厂文具店)、湖西洗浴城、郑泰五金商店(后来的上海第一),也就是说,从“开发区”开始,长寿路地块逐渐成为普陀区乃至整个普陀区著名的商住区
20世纪90年代,由于长寿路拓宽的需要,许多老店大多搬迁到其他地方,大量大型商业广场被取代,如巴黎春天、亚信生活广场、方慧广场、家乐福超市等。随着大量餐饮娱乐、金融和通信行业的到来,长寿路的整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在开发区旧址附近新建的开发区广场将重建这一历史品牌,提高长寿区的商业品质。
解放后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
如今,长寿路是上海“三横三纵”骨干路网中的东西主干道之一,每天早晚车流如舟。然而,解放初期,天目西路和长寿路之间没有桥梁。海峡两岸的交通依赖于船渡,这就是所谓的赵广轮渡。赵广轮渡以东部的赵广路(今天的牧溪路)命名。据记载,这里曾经有一座木桥,但在日本占领期间被摧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投资376万元收回东端赵广轮渡。该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普陀区建筑桥梁工程师吴庭坚设计,于1953年竣工。1998年,为满足长寿路拓宽带来的交通量,对其进行了改建。新建的空南北综合大桥位于旧桥的左右两侧,每座桥宽12.25米。新桥比旧桥高2米,中间绿树成荫,形成了三座桥并列的独特景观。过去,拥挤而狭窄的交通“瓶颈”已经成为城市地区东西走向的一条大道。
第一个全国慈善救济组织[/s2/]
在长寿路上行驶,一栋三层的建筑在一排排的高楼中脱颖而出。这座小楼最初是江苏米商兼建筑商潘元泰的住所。建于1927年,其平面为凹型三院单户石库门。其两侧突出的三角山花和屋檐下的西式花饰尤为古朴典雅。
民国时期,教会举办了第一个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中国妇女儿童救济会医院。1950年,这座小楼被中国人民救济协会上海分会接管。第二年,宋庆龄获得了斯大林国际和平奖,她向中国福利机构捐赠了10万卢布作为妇幼保健院的筹备基金。因此,中国福利研究院在上海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湖西女工保健站的基础上,选择了这座建筑,成立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并于1952年3月8日开设了门诊。“国际和平”的名称是为了发扬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的崇高精神,以及中国福利基金会在革命战争期间帮助建立国际和平医院。
1956年9月,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迁至徐家汇横山路。为此,普陀区人民委员会专门致信上海市卫生局,希望在原医院所在地建立普陀区妇幼保健院。同年10月,普陀区妇幼保健院诊所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