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0字,读完约3分钟
描述:中国科学院戚俊浩院士回答了500多名小学生的提问
几天前,一场独特的对话在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褚俊浩与500多名小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科学问答。这是朱俊浩从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与“同学”见面。本次活动由区教育局和smg东方广播中心赞助,北斗星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区青年中心和海语工作室承办,教育部《关爱下一代》杂志和东方网络教育频道联合策划实施。
除了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400名学生外,还有中国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怒江中学、金沙江路小学和中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100多名小学生,以及该区12所学校的20多名“小院士”。
朱俊浩院士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红外物理学家。他是物理老师,他的父亲也是中国师范大学著名的地理学家。当他回到母校时,朱俊浩非常激动。他把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成绩单交给了他的母校。会上,他还与96岁的小学校长陈先勇进行了视频对话。
“院士是如何产生的?”在对话环节中,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大家笑了起来,但他们没有回答朱院士的问题。中国师范大学五年级学生张宇阳演示了由学生们制造的“直立行走平衡机器人”,并问院士:“你知道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吗?”朱院士也即兴向学生提问...这一幕充满了思想火花,使得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也为朱俊浩准备了礼物,不仅有剪纸、书法、手工软陶等“传统礼物”,还有3d打印校徽、机器人舞蹈等“酷新作品”,其中包含了学生对科学家的热爱。
2017年,教育部工作委员会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工作委员会全面开展“院士回归母校”和“优秀老校友回归母校”活动,并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此次小学生与中国院士对话活动是区教育局的又一创新尝试,旨在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师、老榜样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才。据悉,今年的“院士回归母校”系列活动将继续进入普陀区高中。
近年来,普陀区一直在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移动共享。虽然这次活动是在中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但它辐射了“中国师范大学教育圈”的学生,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目前,该区还在探索推进特色课程项目的走进式学习。每个星期五下午,该区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学校周围散步,参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该区教育理念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注重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中,我们注重基于公平与平衡的素质教育;在高中,我们注重多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