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6字,读完约4分钟
普陀区总工会表示,在深化群众组织改革的背景下,普陀区总工会着力转变职能、方式和作风,深化工会改革,牢牢把握基层工会这一联系职工的“神经末梢”,突出机制建设和强大功能,开辟联系和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弘扬劳模精神,打造工会服务品牌
普陀先进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又增添了新的标杆:英雄集团刘根敏、西部集团黄伟国获“上海匠”称号,梁慧丽获“2016年上海市十佳劳动模范”、“玉京子八心护理创新工作室”晋升为市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肖玉荣获“上海市劳动者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普陀区总工会以先进劳动模范为指导,激发员工的创新创造潜能,挖掘全区各行各业的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组织“匠精神”大讨论,推动新型产业工人建设。同时,依托劳模团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举办了20多个“劳模讲堂”,开展了考察、政策发布、技术交流等500多项活动。实施员工技师晋升奖励计划,对晋升技师和高级技师的48名员工给予特殊奖励。
普陀区总工会在劳动模范朱学勤的带领下,努力打造员工法律援助工作室品牌,并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合作,成立了朱学勤员工法律援助工作室,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咨询和调解服务,以及代理仲裁和诉讼服务。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律师坐席制度和朱学勤常规接待日制度,设立维权咨询热线,在普陀工会“普公营”微信平台开通“秦雪声明”栏目。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提供了1473项咨询服务,其中外籍员工1246人,占总接待量的85%。处理了454起法律援助案件,其中407起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占处理案件总数的近90%。
在此基础上,区总工会以工作室为核心平台,推进“一中心、一室、十站”(区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朱学勤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各镇工会法律援助站)法律援助网络建设,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网关建设。与此同时,桃浦和镇如建立了街道和镇工会法律援助站。
扩大成员渠道,探索建立工会的新途径
普陀区总工会探索了“围绕职工建工会”的新模式,拓展了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的渠道。在长风生态商务区、天地软件园等商务建筑集聚区,探索组织员工系统外直接加入的途径,通过网上会员制接收145名会员,推动和推动企业建立工会;解决农民工入会问题,指导成立北越通道普陀段项目工会,推动建立本市第一个以公安辅警为主的保安公司工会。
加强“小三级”工会组织建设,即街道、乡镇、园区和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完善网络,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团队、组织、活动、制度、资金、绩效”等“六有”为基础,开展了示范工会建设,全区有57个示范工会;推进基层员工服务站建设,搭建服务企业与员工直接联系的工作平台。目前,在一些人员高度集中、流动性大的公园、建筑和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五个基层员工服务站。
普陀区总工会加强对基层工会的支持和保障,以支持基层和资金倾斜为导向,探索工会经费的差异化管理,加大困难企业和小微企业工会经费的保留和返还力度,落实《街道和乡镇“小三级”工会经费补助实施办法》。
围绕员工的需求增加服务项目的分布
区总工会关注员工需求,增加服务项目分布,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开展员工喜爱和喜爱的文化活动和服务。
网上,加强“普公营”微信平台建设,开通员工会员、会员服务、法律援助、互助等在线服务,方便员工工作。
线下推广“员工福利午餐”,广泛征集服务员工的实践项目。为了满足职场哺乳女性的需求,我们建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妈咪小屋。目前,全区有49个;针对白领的需求,启动了“公益学习”实践项目,包括摄影、茶艺、沙画、舞蹈等30多门课程;对于农民工来说,开展“流动体检车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文化餐饮食堂香午食堂”、“把副春联带回家,繁荣新的一年”等主题活动,给农民工带来关爱和温暖。
今后,随着集团改革的深入,区总工会将继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改革,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困难、工会经费筹集困难等瓶颈问题;探索构建新型就业群体的途径,加强对“网络合同工”等新型就业群体的研究;提高工会维权服务质量,完善基层员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试点推进街道和城镇全覆盖,探索在公园和建筑物内设立员工法律援助站,设立“朱学勤法律援助工作室”品牌第二工作室,通过“我要维权”、“法律咨询”等网上服务与线下现场咨询相结合,不断拓展员工维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