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64字,读完约14分钟
普陀区表示,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普陀区的城市景观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很难想象会出现许多新的住宅区,这些住宅区过去是人口密集、环境肮脏的棚户区。所有这些变化都源于旧城区的改造。
在普陀区,最令许多老上海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湾一巷”的改造。从曾经闻名上海的小街,到屹立在苏州河畔的宏伟现代社区,“三湾一巷”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更新的缩影,在旧上海的改造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开始一场艰难的转型之战
“三湾一巷”是“两湾一屋”的总称,即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寨,与朱家湾和姚水巷相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三湾一巷”棚户区改造工作,拉开了旧区改造的序幕。
瑶水弄大部分地区过去是茅草屋和简易房屋。该地区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了改造,即单位集资和联合建设、公共援助联合建设、市政投资和拆迁房屋建设。长寿新村新建,建成了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居住区。朱家湾小区也是棚户区之一。区政府通过地方财政投资和公共援助对其进行了改造,建设了一批新的住宅区、商业建筑、购物中心和其他商业配套设施,使朱家湾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住宅区。
朱家湾和姚水巷相继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两湾一屋”改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两湾一屋”位于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广府路以东。在这片49.5公顷的土地上,有147个企业和机构,包括13个拥有10,000多户居民的城市大中型工厂。它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房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
没有医院,没有浴室,没有像样的道路,公共汽车无法到达,水、电、煤和通讯也不配套。居民们渴望拆除危险的棚子,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事实上,“两房一厅”改造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件大事。1992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00年完成365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1997年12月,上海市第七次党代会再次郑重宣布,在2000年之前,要努力完成内环高架路内和两侧旧区的改造。“两室一厅”被正式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受到了历届市领导的关注。
1998年8月10日,在王家寨举行的认捐会议拉开了“两湾一房”一期工程的序幕。整个搬迁工作持续到1999年5月27日。在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之际,“两湾一屋”成功完成了10000户居民的搬迁。
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两湾一屋”的最后一栋房子变成了一片废墟,标志着这座从上海市区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彻底消失了。到1999年7月8日,“两个海湾和一个房子”的装修正式结束。
仅在10个月内,就有10,000多户家庭告别了旧居,“两湾一屋”改造工程创造了仅区政府组织的搬迁速度最快、搬迁面积最大、搬迁人口密度最高的历史纪录。
原区委书记谭百元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委、区政府不断增强旧房改造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两湾一房’改造作为全区各部门参与的第一工程。通过“两室一厅”的改造,我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着想的,是为人民着想的,是为人民着想的,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我很高兴看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开创一条由旧变新的新路
“两房一户”改造任务艰巨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形势紧张,旧的改革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和人口密度带来了巨大的搬迁成本;解决时间有限,距离上海2000年拆除365万平方米危旧房的目标只有两年时间……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是前所未有的。
一切都是预先准备好的,但如果你不这样做,它就白费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旧房改造工程,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两湾一屋”改造开发指挥部,区委、区人大、区CPPCC以及全区21个部委、机关、街道和镇的领导参加了此次整治开发。总部有一个办公室,同时还设立了一个搬迁办公室,以加强主力部队的关键作用。
金钱曾经是困扰转型的难题。区政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区域道路,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创造发展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与开发商就装修问题进行了广泛协商,并尝试了各种方式引入社会基金。
谭百元回忆说:“改造资金不足,只能通过市场运作来吸引企业参与。自1997年以来,该区先后与10多家企业进行了洽谈,但所有企业都因成本过高而选择放弃。最后,经过与强大的中远集团谈判,达成了合作协议。”
当时,总部办公室副主任、区投资公司负责人陈敏肩负着与各方谈判、筹集资金的重任。他坦率地说,“起初,与企业的谈判常常是‘十谈九空' ’,甚至‘二十谈二十空' ’,但我们没有放弃。为了与中远集团谈判,员工查阅了大量数据,重新计算了账目。印刷材料占了半个房间。经过几轮的耳光,双方达成了共识,搬迁费用定为23.8亿元。”
除了落实开发资金外,普陀区还创新推出了“引入市场,自由选择,货币安置与digesting/だよ0/购买商品房相结合”的措施,既满足了居民的安置需求,又缓解了住房不足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是上海旧城改造史上的一项创举。
据陈敏回忆,桃浦区除了建设了大量以商品房为主体的安置房外,还在市场上筹集了40万平方米的房源,甚至开设了“房屋超市”进入现场。在第三阶段的拆迁工作中,区房产局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了19家房地产公司将30多万平方米的存量房屋带入拆迁现场,允许居民根据货币安置协议进行选择和购买,给予优惠待遇,同时总部分阶段与房地产公司进行结算,这也为今后的旧房改造积累了经验,开创了一条新路。
众所周知,大规模搬迁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承诺,“两湾一屋”地块上的100多家企业也以行动支持搬迁工作。在市经委的协调下,工业用地和企业搬迁每亩不超过2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湾一房”改造开发资金的平衡。
“重新安置铁军”落户
“两湾一房”的搬迁是按照“先住后厂”的战略规划进行的。居民搬迁分为三个阶段,即王家寨区块、坦子湾区块和潘家湾区块。
要打赢这场硬仗,我们离不开多党合作形成的联合力量。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强大的“混合”工作组——在该地区建立的五个合作作战工作组,即稳定指导小组、政策咨询小组、公安小组、监督审计小组和新闻宣传小组,它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相互配合。
稳定的咨询小组深入居民家庭,安抚情绪,化解矛盾;公安队伍组织和疏导搬迁现场的交通,处理搬迁中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秩序;监督审计组实施“双保优”工程,督促协调各区“两湾一居”员工搬迁;新闻宣传队营造氛围,宣传先进,激发战斗精神,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硬仗中的鼓动队”;政策咨询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被居民称为“公平尺度”。
被称为拆迁“铁军”的西部集团拆迁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拆迁土地上安家落户,走遍了每一户被拆迁的家庭。他们详细描述了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并牢记经济和就业的细节。每天,工作人员在总部和搬迁后的土地上呆上10多个小时,顶着酷暑,走在街上,主动去服务,经常疲惫不堪,声音嘶哑,生病时还坚持工作。
一位居民在他的表扬信中曾说:“我给工作组写了八个字‘为民动迁、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居民的共识。”
原中山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游季华动情地对记者说,“两房一户”搬迁顺利进行,有了好的政策、好的干部队伍、好的党建基础。
更令人感动的是,居民中有许多党员干部不讲条件,带头搬迁。特别是“两湾一居”地区的街道和街道干部不仅是拆迁对象,也是被拆迁工人。万民居委会原党支部书记梁慧丽就是其中之一。在第二阶段搬迁开始时,她的家人是第一批搬出坦茨湾的人,从她自己的小楼搬到一间临时过渡房,她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在搬迁期间,她还担任了咨询组的副组长,每天带领居委会干部做好本职工作,插上红旗,直到所有居民都搬迁后,她才签了合同。
此外,在“两个海湾和一所房子”中有1,280个家庭属于单位工人。全区各单位党政领导坚持“抱自己的孩子”,不交出矛盾,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单位职工带头搬迁。
“两湾一屋”的搬迁实现了前期的推广,后期在所有搬迁实施人员的配合下,超越了前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波浪式推广工作效果。
第一阶段的搬迁只用了25天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由于大部分居民提前签了合同,王家寨地块搬迁动员会变成了总结会。在搬迁的第二阶段,总部增加了搬迁实施单位,除了西部集团,还安排了万建、万中、卫龙等搬迁公司参与搬迁,人员增加到500人,五个区的协同作战工作组队伍也有所扩大。各方通力合作,仅用20天就完成了任务,整个搬迁工作进展顺利。
1999年4月6日,第三阶段拆迁开始,近600户被拆迁人通过货币安置和消化空购买商品房相结合的方式,在房地产市场上购买了满意的住房。同年5月30日,99.6%的居民搬迁和90%的单位搬迁完成,居民搬迁工作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实现“大众支持项目”[S2/]
“两湾一屋”的“民心工程”已经成功实施,许多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区委、区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而采取的切实措施,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拆迁居民和企业的理解与配合,开发商的三方帮助...这些有益的经验也为今后开展旧城改造工作提供了参考,对加快普陀旧城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如游季华所说:“两湾一居”的搬迁政策,超越了以前的政策,领先于后来的政策,使当时的人民感到高兴。”借助“两湾一房”改造的东风,该区充分利用市政府“搭桥”政策的优惠条件,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搬迁期间,不仅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还根据工作实际对第三阶段搬迁实施方案进行了微调。
陈敏感叹“两湾一房”坚持整体开发、一次搬迁的原则,确保了搬迁工作一次完成,也避免了因开发商资金流不足而延误搬迁进程的问题。
市有关部门从政策支持到技术支持全力配合,积极协助处理疑难问题。如苏州河支流彭越浦的分流、轻轨高架桥投影线的确定、工厂搬迁的补偿费用等。,都是在有关市政部门的支持下实施的。
搬迁后的土地上有许多个体经营户。经调查协商,区税务局将按上海个体户平均纳税额进行补偿,区工商分局将做好分流安置工作,梳理全区市场情况,腾出600个摊位支持搬迁。此外,区公安分局还在民政、交通、公安和消防等方面开辟了“绿色通道”。宣传部和中山街组织了“看看我们的新家”活动,分发了1万多份搬迁材料。百里街作为动迁背后的基地,在动迁居民搬迁前夕,实施了3200户的户籍登记和燃气有线电视安装,并为动迁户的失业人员组织了便民服务,解决了150人的就业问题。
人民的心是一杆秤,“两湾一户”搬迁实现了“五少三多”:上访少,举报少,强制搬迁少,遗留问题少,领导问候少;有许多横幅、感谢信和赞美。每个搬迁公司都收到了379条横幅和40多封居民感谢信。
工作人员用真诚融化了居民的心。有一次,梁慧丽到拆迁现场视察,发现居民徐阿姨一直无法释怀。她急忙拦住许阿姨问。原来,徐阿姨的妻子之前被分配了一个一居室的房子,上面写着她的名字。根据搬迁政策,她不能再被分配一个房间,但徐阿姨没有住在以前分配的房间,现在她的两个儿子在家里的生活问题无法解决。梁慧丽答应徐阿姨会帮她解决。这时,搬迁工作人员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离开了土地。梁慧丽连续三四次去拆迁公司负责人那里,详细说明了徐阿姨的情况,并要求公司出具证明,证明她可以享受拆迁政策。最后,徐阿姨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份住房分配,她的家庭的困境得到了解决。
陆野是“两湾一屋”地区的外籍媳妇。当时,她家里有11个人正在等待搬迁和住房分配。然而,陆阿姨在上海没有户口,不能享受这项政策,这意味着她的生活环境不能在未来得到改善。出人意料的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群体的需求,居民委员会打电话给外迁家庭的外籍媳妇,听取她们的意见,并向上级提出申请。最后,这群人被纳入搬迁政策,感受到了政策的阳光,鲁阿姨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在搬迁过程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也延续到了普陀的旧房改造工作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两湾一屋”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了5000多次上门咨询和600多次协调会,解决了100多个矛盾。它的速度、规模和良好的反响在上海旧区改造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两个海湾”华丽转身[/s2/]
1999年7月,第一桩在中远二湾城铺设。2005年9月,中远两湾城一至四期竣工,“棚户区”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转折,成为著名的“中远两湾城”。
杰·秦征一家在潘家园住了很多年。过去,七个人挤在一个18平方米的小屋里。当她搬家的时候,她的家人选择用钱来分配住房。没想到,两年多后,她和家人还是搬回了老地方住。她坦率地说:“我在这里住了很多年,舍不得离开,梁湾市的环境越来越好,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中远两湾城”规划坚持“大疏大密”的原则,容积率高,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中心公园、苏州河景观岸线等8个主题绿化,构成了中心城区超大型社区独特的规划和建筑风格。2000年荣获上海市最佳住宅特别奖、创新景观综合金奖、第二届上海市优秀住宅规划设计奖、优秀住宅类型奖、生态环境奖和住宅科技奖。近年来,连续多届中国龙舟公开赛和上海苏州河市龙舟国际邀请赛在梁湾市和蒙清苑举行。 已成为人们参与竞争的盛会,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远两湾的风采。
如今,俯瞰中远两湾城的高楼,你可以看到绿树成荫的社区,宽阔平坦的道路,人们笑啊笑啊……这里的居民已经告别了狭小拥挤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