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8字,读完约4分钟
49岁的严素梅(音译)和她的家人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这个视力低下、教育程度低、工作平凡的残疾人,会赢得全国冠军的荣誉,带着奖杯和一叠证书飞回上海,给每个人带来惊喜。与严素梅一起学习竹编的残疾学生没有想到,有一天,“四川青神竹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上海的残疾人手中传承下来,他们不仅会学习一门手艺,增加收入,而且将来会成为非遗传的人,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只要你愿意努力,这些“意想不到的”就能成为现实。在普陀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记者见到了刚刚带着名声回来的严素梅和她的同学。每个人都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解竹编技巧。每个人都很热情,希望他们能成为下一个严素梅。
描述:严素梅(左四)正在训练基地与残疾学生交流竹编技能。孙云
确定家庭就业培训的优势
普陀区残疾人竹编工艺始于2016年。针对部分残疾人就业能力弱、就业意愿低的现状,普陀区残联积极开展家庭就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青神竹编”和“金坛剪纸”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普陀区残联开展家庭就业培训的起点。
自此,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艺术品成为支撑残疾人家庭就业和精神生活的载体。通过培训和实训,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和自己家里,以加工材料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竹编和金坛剪纸工艺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获得稳定的收入。
学生改变他们对“我想学习”的概念
起初,不知道这些技能的残疾人没有很大的动力去报名。普陀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跑上街头,动员大家参加由国家非遗传传承人教授的培训。2016年底,首届竹编培训班成功举办。在20多名受训人员中,有聋人和智力残疾人。
三个月的课程结束后,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想法从“要我学”变成了“我想学”,他们都表示希望能继续学习,而不是半途而废。因此,第二次培训于2017年开始,14名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学员进入高级班继续磨练手指。
此后,普陀区残联进一步建立了培训基地,通过培训促进就业。现在,两个残疾人已经报名就业。残疾学生编织的竹制品也在展览中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收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残疾人的别出心裁。
描述:严素梅与残疾学生讨论竹编技巧。张伟照片
两年来“磨砺”一个全国冠军
严素梅嫁给了来自江苏省的上海,她患有低视力残疾,而她的爱人沈荣华则是身体残疾。两年前,他们一起报名参加了竹编培训。上课前,他们认为竹编是一个购物篮。当他们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李成展示的竹编画和杯子,他是一个国家非遗传的继承者,他们突然惊呆了:“我们能做出这样的艺术品吗?”下课回家后,他们看着手机上的照片,还在讨论这些竹丝是如何连接的。那时,他们觉得竹编离自己有十万英里远。
然而,在第一次训练结束时,严素梅已经找到了感觉。也许是因为她以前做过裁缝,在阳光基地织过珠绣手工艺品,她的功夫有点基础,所以她很快就进了门,当她参加第二次培训时,她能够自学并找到编织新图案的诀窍。
2017年,严素梅卖掉了她的第一件作品——一个竹葫芦花瓶。提供来料加工并负责销售的李成老师给了她380元的货款作为纪念和祝贺。晚上,严素梅和他的家人买了餐桌来庆祝这个零的突破。从那以后,严素梅变得更加自信。从那以后,在爱人承包家务和分享经验的双重支持下,她的手艺变得更加精湛,数十件作品相继售出。
描述:严素梅获得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精英赛冠军。张伟照片
训练模式显示活力[/s2/]
11月初,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精英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严素梅不怕老虎,比比赛规定的5小时提前了2小时。她是第一个完成双钻图案杯盖的人,比参加比赛的导师都快,并获得了第一名,而老师获得了第二名。
严素梅获得了这个国家级奖项,这不仅鼓舞了学生们投身于实践训练,也让这个家庭就业项目的未来更加明朗。据普陀区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残疾人培训生已经开始在更多的残疾人、社区老年人和学校中进行教学和接收学生。电子商务网上商店、工作室创业和非基因遗传也在规划之中。家庭就业培训模式显示了时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