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42字,读完约6分钟
日前,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网站发布了《上海市普陀区单元规划》(包括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于6月1日至30日征求公众意见。规划范围为普陀区行政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5.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有8街2镇,即长寿路街、曹杨新村街、长丰新村街、宜川路街、甘泉路街、石泉路街、镇如镇街、万里街、常征镇、桃浦镇。
记者了解到,作为普陀区新一轮单元规划,上海市普陀区单元规划(包括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主要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的三大目标“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重点围绕区域核心发展目标、空房型结构、区域转型、公共绿地和公共
在新一轮发展中,普陀主要发挥以下五大功能定位:一是西北门户,突出沪宁走廊门户优势,提升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二是智慧城市,推动桃浦地区从传统产业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第三,商业和文化,大力发展现代商业和贸易,丰富文化活动,激发城市活力;四是苏河风貌,依托民族工业风貌特色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第五,生态生活,构建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
形成全新的空模式
普陀区是上海西北的重要门户。它是中心城市苏州河的一个特殊景区,以改造和发展为导向,以现代民族工业建筑景观为代表。是集现代商业、智能工业、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在“上海2035”的总体目标下,普陀区从区域视角、创新视角和苏荷视角三个角度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普陀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承载区,是由西北门户和次中心带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和商务中心;普陀区作为转型引领的智慧创意城市,是转型引领的智慧产业集群和智慧生活社区;普陀区作为世界级的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功能复杂、标识突出的城市滨水区空房。通过这三个目标,普陀区可以实现宜居、创意、适业的愿景。
of/きだよききだよよきだだよきだよききだだよ0/的布局以主城区的总体格局为基础,深化和延续了“一轴两翼”的结构
苏州河生态文化休闲带“文化之弓”坚持“一江一河”的世界滨水理念,提升苏州河在整个区域的战略地位,重点关注天际线、滨水界面、步行系统、公共空厅、文化建筑等方面。
“智慧之箭”是智慧和创新的综合发展走廊,符合空主城区的格局;依托11号线,连接西北重要功能区;引领普陀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长轴和宽辐射范围。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道路连通性。
“未来之心”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承载区,强化了镇儒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承载区和城市副中心的中心功能。
加快关键领域的转型
在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西部新兴贸易和科技园区的新发展。高标准,打造上海创新创业的重要节点,现代商业功能的承载地,上海并购的金融集聚区。产业结构调整将以商业和科技为主导,着力提升商业、科技和金融功能,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
在新一轮规划中,将加快大套、常征、新曹杨等重点区域的改造。充分发挥桃浦知庄市4.2平方公里核心区的辐射效应,推进东部3.7平方公里扩展区的土地储备和环境支持。该功能定位为智能R&D扩展区,将建成交通便利、环境宜人、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性社区,以住宅为主,具有城市工业、教育和科研功能;同时,促进桃浦西部的转型发展,包括信阳和未来岛能源水平的提升、茶浦地区的转型发展、西北保税物流园区的升级扩建、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进口、艺术品交易等的发展。,其功能定位为智能商业物流区。
长征区和新曹杨区未来的功能是商务办公和科研开发。
如果城市的副中心反映出繁荣和繁荣,那么它就向中心城市的西北辐射,承担着商贸和综合枢纽的功能。提高整体服务能级和辐射能级,加强对轨道交通的支持。
苏州河沿岸体现出文化特色,长风生态商务区、长风公园、粤兴环球港、内环商务区和苏州河绿地融为一体,形成生态滨水特色。
其他居住区体现生态宜居性,建设适合创作、工业和居住的生态示范区。
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约128万人。到2035年,普陀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30万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60%。通过优质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吸引年轻人才和创新人才留在普陀,引导区域人口结构优化。通过城市更新,人口密度高的街道和城镇得到适当缓解,人口分布得到有序调整。
实施15分钟生活网络,营造快乐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目标1:创造一种娱乐和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按照标准优先改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基本安全需求,结合居民需求考虑增加棋牌室、阅览室等文化生活丰富的质量提升设施。
目标2: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老年生活。按照标准配置,整合为老年服务中心、日托中心和活动室,涵盖老年人的保健康复、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需求。
目标3:建造一个无处不在的空健身房。为满足现代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建设多元化、无处不在的健身休闲室,涵盖从儿童到各年龄段老人的各种全民健身需求,从基础健身到专业训练。
加强出租房规划,以满足创新群体和年轻劳动人口的居住需求。重点增加就业集聚区如镇如、镇北、桃浦、长丰等的出租房和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鼓励将中小套型住房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到2035年,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持有的租赁住房比例将达到20%以上,中小套型住房占住房总量的比例不低于70%。此外,根据不同人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建设多类型、多标准的公共租赁住房,合理安排人才公寓、职工宿舍和廉租房,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