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8字,读完约10分钟
给长宁区老人的吊唁信
亲爱的老朋友们:
1999年,金菊芬芳,我们迎来了中国第八个“敬老月”和上海第三十个“敬老日”。今年的“敬老节”(10月28日)也是中国的第五个老年日。在此,我谨向全区所有的老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我要向长期关心和支持长宁区老龄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敬老月的主题是“关爱老人,庆祝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敬老、爱老、助老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时代的呼唤。近年来,长宁区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长宁区已登记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94,100人,占长宁区总登记人口的33.3%。一年来,长宁区老龄工作围绕建设国际精品城市的目标,紧紧围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主线,着力完善政策体系,继续推进养老机构发展。注册老年人的床位拥有率继续位居中心城市前列;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不断优化管理,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提高;勇于改革创新,“银发无忧”保险项目覆盖全区老年人,医疗保健相结合,满足更多老年人的赡养需求;突出社会参与,长宁特色的“黄金系列”服务品牌更加响亮;加强全民参与,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将更加浓厚,老年人的归属感将进一步增强。
“现在去桑榆还不算太晚,但那里还是乌云密布。”老年人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你把你的青春和努力奉献给了我们国家和上海的发展。今天,你已经老了,仍然以你丰富的经验,热心公益,帮助和谐,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我们将着眼于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认真贯彻落实Xi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做实事,做好事,解决老年人的困难问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环境。
衷心祝愿老朋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20日
2016年长宁区老龄化发展回顾
加强政策支持,改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实施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和地区养老实用工程建设。上海金夫第三敬老院和易县天山敬老院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增老年病床500张,全区养老机构40个,老年病床总数5853张,占登记老年人口的3.01%,继续位居中心城市前列。积极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全年新增老年护理床位400张。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3所老年护理之家、3个社区老年餐饮点和1个新装修的老年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深入发展,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人数达到16332人,占老年人口的8.8%。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的受益人数达到24 614人。
全面实施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召开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动员大会,做好制度实施宣传,加强业务培训和情况摸底,实时跟踪落实情况,有序推进申请工作。全年成功发放370,811份老年人综合补贴,金额1.58亿元,惠及126,362名老年人。
推进智能养老“民生+科技”建设。以“智慧长宁乐生活”网络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起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网上生活服务中心“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个端口”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居家养老方面,基本形成了“全项目包容、全平台计费、全系统结算、全过程监管”的“四全”服务模式。开展了积极护理和紧急援助等服务。全区共有6911个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纳入平台,提供了15项家政服务和35项生活服务项目。
培育载体,加强老年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老年人体检服务和培训指导。充分发挥长宁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的作用,全年免费为1500多名老年人开展体质测试。组织开展健身指导,连续三年开展老年人防跌倒、高血压等体育干预工作。全区培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的人数已达1800人,开展了定期锻炼指导培训,全年培训20余次,有效提高了老年人健康水平。
广泛开展老年团队活动和竞赛。以市老年人运动会和区运动会为契机,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地区运动会为老年人设立了特别小组,包括8项比赛如桥牌和6项展览项目如健身气功。承办第十届上海老年运动会网球比赛,参加第十届上海老年运动会16项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全区有850多个体育健身队,其中80%是老年体育健身队。
深入开展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文化团队活动。积极支持开展老年人文化团队活动,通过公民文化节、虹桥文化秋季艺术节等群体文化活动,搭建老年人和老年人文化团队展示风采的舞台。整个地区有1300多个老年人团体写作小组。与白长庆艺术团合作,全年为28家养老院举办了53场公开演出,区老龄艺术团开展了30场“送欢乐到养老院”活动,惠及3500多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和社会联系在一起改善社会参与保障制度
促进老年人教育。加强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道老年学校的职能,继续提高社区老年学校的能力。社区老年学校有36个功能教室,学生人数、课程质量和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该地区的老年大学全年为大约18,000名老年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全区213个教育观测点为近万名老年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推动远程观测点向养老机构等场所延伸。2016年,长宁区10个观测点被评为上海远程高等教育示范观测点。
继续打造“黄金系列”品牌。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依靠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不断打造长宁“黄金系列”老服务品牌。“金色夕阳”项目以公益招聘为平台,发挥老年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老年活动室的规范化运营和管理。“黄金陪护站”项目是基于社区独居老人的护理网络。1000多名志愿者每月为8000多名独居老人提供家庭护理服务。“金色暖流”项目倡导老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送温暖、送幸福、送健康、送法律的服务,并与党的志愿服务联盟携手提供“小剪刀、大爱心”理发服务。“金驿站”项目试图在一些城镇的社区活动中开展心理咨询,在附近设立心理和法律服务咨询点,委托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情感管理等服务。
开展“邻里守望”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社区老年人睦邻文化,重建“熟人社区”,全年开展社区老年人互助睦邻点46个,经常参与睦邻活动的老年人2686人。结合“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我们定期开展电话慰问、家访、心理安慰、送餐、老人安慰等服务,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为43736名有困难、年老和独居的老年人提供了“银发无忧”综合意外保险。举办了40多场“老年人幸福”讲座,组织6500名老年人参加“长宁老人看发展”活动,让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纯老年人和独居老人有机会走出家庭,走向社区,融入社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推进医疗护理一体化,深化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统一养老需求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改进操作流程,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确定评价体系。建立上海申诺养老评估中心等三个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上海文杰养老院等五个社区护理站(医院)。积极开展护理人员和评估人员培训,全年培训146名评估人员。明确评估的适用范围,有序开展评估。自系统上线以来,已有354人完成了评估。积极开展居家养老试点。截至2016年底,长宁区共受理743份申请,完成658项评估,其中382项经护理机构确认。
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签订合同,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为医院老年人医疗服务提供指导和支持。养老机构全年新增2家医疗机构。区内40家养老机构中,有13家内部医疗机构,其中10家纳入医疗保险网络三级结算;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签订合同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探索医疗护理一体化向社区和机构的延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实现日托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面覆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上海一佳护理站与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聘请华东医院护理部教授在本地区护理站对老年护士进行医疗保健培训,培训合格率居全市同类专业前列。邀请市福利行业协会为长宁区所有养老机构提供护士上岗证书、初级和中级证书以及院长证书培训。全年共培训144人,有效提高了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
安全第一,加强养老服务业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养老机构“三安全”监管。切实落实养老机构消防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2016年务实工程,推进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升级,完成15家养老机构消防喷淋改造。会同区消防队、区市场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开展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检查,确保旧服务机构安全运行。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地区养老机构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补贴的依据,确保政府补贴的使用效率。
继续推进养老机构“osm精细化现场管理”。总结经验,在包括上海天山疗养院在内的7家养老机构引入“osm精细化现场管理系统”,关注养老机构的安全、工作环境和服务理念,合理有效地整理、组织和控制人力、空房、物品等各种资源,建立规范的管理标准。编制了《长宁区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实用手册》和《长宁区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实用汇编》,召开了osm现场精细化管理推进会议,提升了养老机构整体服务管理水平。
广泛宣传和加强维权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老年人遗嘱公证服务。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在长宁公证处接待室设立“两免”服务“绿色通道”,使遗嘱免费公证和遗嘱免费保管成为旧的公益服务常态化。全年共登记和保留681项公证服务和283项公证服务。
完善老年人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社区司法服务,组织高级法官到街道和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设立一系列老年人婚姻专题讲座,开展涉及老年人的典型案例巡回审理,组织社区老年人代表参与审核。涉及老年人的纠纷案件应及时处理,公开审理应基本实现,特别是涉及赡养老人和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案件。2016年,地区法院审理了2,377起涉及老年人的案件,包括465项判决、720项调解和1,152项撤诉。80%以上的案件以调解或撤诉告终,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