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0字,读完约5分钟
据长宁区新闻报道:住在上杭新村的张阿义(音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感觉到,在这个社区里,干净的马路上没有到处堆放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材料垃圾都有指定的堆放地点。曾经允许社区居民四处走动的“垃圾道”已经成为居民的“聊天角落”...这都得益于程家桥街道党工委发起的“两网协作”和垃圾定点分类。
在职志愿者挑起了垃圾分类的“大梁”
如今,在上杭新村,总是可以看到身穿绿色背心的志愿者在巡逻,居民和志愿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交谈。然而,当试点项目在去年7月初启动时,情况就不同了。“垃圾分类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一方面,它不理解垃圾分类。另一个原因是害怕麻烦。开始时,居民们怨声载道,更不用说志愿者了。”上海航空公司新农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朱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得到居民的支持。在启动阶段,朱和居委会上门了解情况,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该社区的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相继签署了承诺书。许多居民主动承担志愿工作,为垃圾分类工作“保驾护航”。
据报道,在这支志愿者队伍中,许多在职工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来穿上“绿色背心”开始工作。“目前,社区实行定期定点垃圾投放,所以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在这些时间段帮助居民,比如检查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帮助居民记录绿色账户积分。其余时间则在社区内外巡逻,防止乱抛垃圾。”朱告诉记者,社区里的居民比较集中,而且很多都是同事。在职工人的加入也促进了垃圾分类的普及。“例如,我们的许多志愿者都是空航空公司的员工。其中一位,东航的何先生,看到我们的志愿者经常工作到晚上9点,主动提出下班后帮我们巡逻。许多员工表示,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对自己有利,企业和工会也支持他们。”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朱和他的同事们建立了厚厚的11个分类账,详细记录了每家每户参与垃圾分类的情况;一些志愿者从垃圾场收集信息,并随机放置家庭统计表;还有每日统计数据...一个接一个的台账,记录着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也是居委会成立的见证。垃圾分类实施后,朱带着大家在小区里巡逻。王冬龄,支部党员,社会工作站副站长,社区居民。然而,在垃圾分类实施的初始阶段,她常常忙得连回家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决心使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
“绿色背心”温暖了社区的心
在上航新村的垃圾房旁边,有一台“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机”。每天早上7: 00至10: 00和下午5: 00至晚上8: 00,垃圾房向居民开放,持有“绿色账户积分卡”的居民可以享受垃圾分类购物折扣。旁边还有志愿者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这件“绿色背心”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和居委会干部等各界人士组成。“许多地方开始都很好,但是他们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坚持下去。”朱告诉记者,“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使居民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经过几个月的坚持,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清洁环境,使居民能够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在试点项目实施以来的三个月里,垃圾分类和投放的准确率已经上升到99%。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一个名为“温馨家园”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应运而生。目前,工作室有49名志愿者。工作室除了致力于垃圾分类工作外,还将在党建的指导下继续推进居民自治。成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远表示,在垃圾分类推广的三个月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居委会和居民加强了沟通,志愿者活动也使居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形成了互助互助互助的良好氛围。许多居民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暖。”
企业参与促进社区治理
垃圾分类不仅是社区和居民的责任,也是周边地区的整体联动。这个社区有许多租房者,其中50多人是空.人针对这一特点,街道通过工人、年轻女性等渠道接触和走访,从企业方面入手,争取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
“现在我们已经和周围的房地产代理商达成了共识。所有想在我们社区买房和租房的居民的第一个条件是支持垃圾分类工作。”记者了解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形式,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进展,从而促进了社区治理。
张远告诉记者:“选择上杭新村是因为社区本身的普遍性。”“上杭新村小区的高登花园和上杭新村分别是售后公房和商品房,这里的社区体量大,出租量大,占居民的三分之一。居民主要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如果能在这里推广,将有助于形成可复制和可扩展的体验。”在上杭新村,程家桥街道通过“抓宣传发动、抓硬件建设、抓实力保障、抓工作机制、抓共建共管”五大努力,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推广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一些经验。首先,要动员居民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其次,要培养居民的自主意识,整合多种资源,建立工作机制,使居民最终养成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垃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居民的情况,促进了邻里关系,最终促进了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