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6字,读完约2分钟
根据长宁区的说法,昨天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2018年上海“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活动中,许多专家表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功能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还应防止“过度消费”。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划定了44个历史文化区,仅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就达1058处。“上海需要打破现有体制的瓶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王林表示,长宁区“上声新学院”项目的改造引入了民间资本参与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多主题参与的创新理念。
“除了社会资本参与建筑保护外,历史建筑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张明表示,现行建筑结构和防火规范主要限制新建建筑,同时限制旧建筑改造也成为一个难点。相关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创新方案。
上海的一些历史建筑,如沪德纪念馆和宝卿路3号,正在被改造成公共福利场所,受到市民的欢迎。同时,历史建筑的功能改造需要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引入旧公寓、创意公园等形式,为周边市民提供更多配套服务。“历史建筑+商业开发”模式值得借鉴,同时也要防止历史遗产的“过度消费”。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卢永义建议,未来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发掘和注入更多有价值的功能,以满足上海作为“全球优秀城市”的定位。
上海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愿参与和市场运作,进一步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透露,上海将出台《实施:规划用地管理实施细则》,提出采取多种保护和更新方式,并从规划用地、财政、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