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1字,读完约6分钟
据长宁区新闻报道:当很多人第一次来到长宁区精神健康中心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赞叹:“这真的像一个大花园!”毗邻上海大红桥商业核心区,位于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紧邻空经济园区。几个小建筑隐藏在茂密的森林中,中心还有一个花园走廊。"谁说心理健康中心令人沮丧?"申杰院长说,“我们希望公众不会有抵触情绪,即使是草和树,它也能设法缓解紧张局势。”
当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根据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大数据,情绪障碍和焦虑障碍(主要是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分别达到4.98%和3.59%。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群的老年痴呆症患病率为5.56%,远远高于30年前调查的4.6%。精神疾病和障碍,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围产期妇女的抑郁,离公众“不远”。然而,由于顾忌、误解和恐惧,逃避医疗仍然是司空见惯的。现在,这个地区精神健康中心正试图改变这一切。
与社区携手:走近弱势老年抑郁症群体
63岁的吴阿波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成功地摆脱了抑郁症。一年前,她开始感到胸闷和心悸,晚上睡觉时经常感到奄奄一息。“以为我老了,可能是心脏病。我可以在几家排名前三的医院进行检查,但我什么也找不到。”反复出现这些症状一年后,吴阿坡几乎崩溃,开始情绪化,不停地哭,甚至割腕自杀,被家人送往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抑郁和焦虑量表显示,奶奶的病情已达到严重程度。
老年病科主任沙荣说,老年人最常见的三种精神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如老年痴呆症)、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焦虑症。“近年来的科普宣传已经使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一些了解,但抑郁和焦虑却是更多的秘密。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今年年初,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实行“合同制”:以科室病房为单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分别对应长宁区每条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科承担五条街道的任务。“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脱节,孩子离家后独自生活,对疾病老化的恐惧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引导。”第三老年病科主任李婷介绍说,该中心与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每月举办科普讲座和培训,为该地区的重点人群提供筛查、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的力量有限。"李婷建议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增加“记忆档案”等精神疾病管理内容。“下一步,如果能将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评估量表进行整合,将更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
与家人携手: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近年来,不仅老年人,医院中儿童精神病学的门诊量也呈指数级增长。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多动症和游戏成瘾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2012年以来,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区内五所中小学建立了联动机制。十一岁的小江原本活泼好学,是班上的尖子生。突然,有一天晚饭后,她告诉父母她不想出去散步,觉得“有人在跟踪我”。从那以后,她越来越坏,拒绝去上学。根据一系列症状,长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季卫东诊断,小江患有儿童精神障碍。
就这样,后现代心理治疗对话开始了,医生、护士、教师、家长和孩子聚集在一个圈子里进行公开对话。第三次,小江终于敞开了心扉:“我曾经很自信,但是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我开始迷茫了。”让我感到不安全的是,我发现我父母的感情似乎有问题..."
在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青少年总是弱者。季卫东说:“孩子心理韧性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和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忽视或过分关注是一种心理虐待。”如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应该以社区为出发点,那么年轻人就需要以家庭为主要出发点,以社区和学校为中间环节,与家庭合作进行发现、干预和转诊。”
目前,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足400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和社会福利机构也很少。季卫东呼吁国家层面尽快制定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控政策,“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预防。”
出院:谈论情绪亚健康人群
“公众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身体疾病,但很难谈论精神疾病。敞开你的心扉,真正让你的心平静。”长宁区疾病控制和心理健康中心的医生张伟直言不讳地说,抑郁和抑郁不能等同。公众偶尔的抑郁、焦虑和短期失眠是正常情况。“这些多余的情感信息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尽快删除。”
事实上,人们常常因为精神疾病的固化而害怕“精神健康”。近年来,长宁精卫中心紧紧围绕“以文化为心”这一核心,利用工作日午休和周末晚间的闲暇时间,以艺术沙龙、文化论坛、团体心理体验等形式开展活动。,邀请画家、音乐家、旅行者等。作为文化引导者,以开放的心态与参与者分享经验和感受,“探索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各种可能表现形式,并真正回归人和过程本身”,努力实现持续的意识和觉察。
在张小劲看来,“医院”和“精神疾病”的标签往往会阻止那些想寻求帮助的人。情绪亚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护理应在医疗机构之外,更贴近日常生活。
自2012年以来,长宁精卫采取了更加成熟的心理健康社会组织差异化培育和孵化模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团体咨询、flash、外展活动和心理体验等方式,逐步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入建筑、社区和家庭。就像长宁区华阳街培育和孵化“回归桃花源”心理咨询中心一样,这一社会组织如今已经渗透到白领写字楼,成为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补充之一。从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到全社会,长宁心理健康中心希望构建一个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防控干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