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18字,读完约7分钟
48户居民中有90%以上是住户,没有物业,没有行业委员会,甚至没有社区警卫,但垃圾箱却非常干净——虹桥路2538弄的变化甚至让社区居民感到惊讶,因为三个多月前,它还是一个标准的“脏而乱”的社区,经常有臭味和苍蝇。
垃圾分类的实施能给社区带来什么变化?今年8月28日,长宁区程家桥街上杭新村居委会实现了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全覆盖,辖区内售后公房、出口商品房、军用住宅区、别墅住宅区、高层住宅楼等五类住宅区一个多月未见明显反弹现象。
从去年10月18日起,上海航空公司新村居委会率先在长宁试点整合“两网合作”,并定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居民、居委会、街道和相关社会组织是如何在一年内让“垃圾分类”成为正常生活的?几天前,记者走访了两个老“分类问题”来了解情况。
90%的“机场附近社区”是租户
虹桥路2538弄距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不到1公里。不时可以看到飞机从空上空飞过。
上航新村小区党委书记朱告诉记者,建于1996年的2538弄,曾是虹桥机场边检站的家属楼。多年来,居住区48户4号房的住户中,有39户是外籍住户,入住率高达90%。
去年10月,居委会出口住宅小区高登花园和售后公租房小区上杭新村成为长宁第一批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地区。在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朱和他的同事很快发现,入住率越高,推广垃圾分类就越困难,因为住户流动性大,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指导。
上航新村居委会还有另一大特色。因为靠近虹桥机场,所以有大量像as/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だだよ.这样的年轻群体三班倒的工作环境使得作息不规律,而年轻人又是外卖消费的中坚力量,推动垃圾分类的难度无形中变得“稳中有升”。
这个特征在虹桥路2538弄被放大了。朱说,虽然2538弄只有360多户居民,垃圾房也只有一个门,但在垃圾分类之前,每天有一半的社区大门被成堆的垃圾堵塞,一半以上是外卖箱或快递箱。许多人第一次来到社区时的第一印象是“看到门前的垃圾就要注意”。
今年4月,成家桥街道开始了虹桥路2538弄垃圾分类的前期工作。凭借上杭新村和高登花园的成功分类经验,成家桥街航空空产业党建联盟的街道第一思想于去年11月成立,其中东航空和Airlines /きだ南方航空是联盟的首批成员单位。
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球村”
然而,杭空公司的员工只是虹桥路2538弄的一部分住户,约占20 %, 80%的住户来自祖国各地,其中许多人已经在社区居住了10多年。张方顺,现任2538弄垃圾分类指导员,就是这样一个“新上海人”。
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社区应该进行垃圾分类。有些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很抵触,有些人觉得麻烦,还有少数人觉得“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社区环境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不愿意改变习惯。今年6月23日,社区垃圾分类的第一天,第一天上任的老张几乎和不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发生了纠纷,包括他的老乡。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朱翻阅了户口簿,发现安徽、四川、江苏、浙江的居民占了2538弄住户的大多数。为什么村民们不互相劝说并监督垃圾分类?
为了尝试一下,居委会找到了几个愿意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作为不同“老乡帮”的第一批志愿者。例如,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太太在她的家乡受到尊敬。在志愿参加垃圾分类工作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不愿配合分类工作的儿子改变习惯。”如果你连家人都不配合,你怎么能说服别人呢?”因此,抵制垃圾分类的儿子软化了态度,很快配合了分类。
“老乡”之间的理解在其他社区也很有效。在龙柏花园的北苑,高档公寓和别墅混杂在一起,有很多海外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在上海生活了18年的周慧怡来自中国台湾。今年6月,当她从朱那里听说她的社区终于要参加分类时,她几乎兴奋得欢呼起来。她第一次加入了居民志愿者的行列,和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地对邻居说:“垃圾要分类。”
周慧怡的公寓大楼最初每层都有一个垃圾桶,但它没有被归类为干湿两用。她告诉记者,虽然她的家人把垃圾分类的习惯从台湾带到了上海,但很久以前,她把两个垃圾桶分开,干的和湿的,但是每次她去地板垃圾房倒垃圾的时候,当她看到每个人都习惯了把干的和湿的垃圾混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感到很抱歉。
在参与了垃圾分类的挨家挨户的宣传工作后,周慧怡最热衷于与邻居分享她多年积累的快速分类“小妙招”:买一个卡通垃圾桶,大人和小孩会更愿意扔垃圾;湿垃圾桶放在厨房台面上更方便,干垃圾桶应该买下来使用;剩菜可以先从汤里倒出来,这样破垃圾袋就不会污染环境...在周慧怡看来,这些看似随意的手势是每个人克服“麻烦”和养成更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的重要细节。
此外,上航新村居委会还挖掘出了一批能在各类社区发挥关键作用的志愿者:“小居民”,他们在学校学习。朱介绍说,今年夏天,通过暑期实践,引导孩子们与社区的“大居民”分享课堂上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一些不明白垃圾为什么要分类的居民,态度强硬,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对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面对孩子们语重心长的话语,成年人愿意尝试分类,即使他们只是感到尴尬。”
从“两个垃圾桶”到更多
上杭新村居住区不仅有大量的房屋类型,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上海媳妇”阿德里亚娜·福格林(Adriana fugulin)来自罗马尼亚,家住龙柏花园南苑。她告诉记者,住宅小区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后,门口设置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个垃圾箱,给不适应分类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施压力”。
“在罗马尼亚,垃圾分为湿垃圾、塑料和纸、玻璃和电子垃圾以及其他垃圾。上海以前没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垃圾分类基础,所以最好从完全分离干湿垃圾开始。”记者注意到,目前龙柏花园南苑入口的公共垃圾箱只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每个垃圾箱上都清晰地标有“对应垃圾”字样和图片。
然而,垃圾桶的数量暂时从四个减少到两个,这增强了“初学者”分拣垃圾的信心和热情,但Vogulin也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是婴儿尿布留下的干垃圾吗?用纸巾包着的虾皮和虾壳能扔进湿垃圾桶吗?”尽管沃格林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用过的尿布是干的垃圾,餐巾和果皮应该分别扔进干的和湿的垃圾桶,类似的新问题还会继续出现。“这是一个磨合过程,慢慢来,但一刻也不能停止。”
周慧怡认为,虽然目前上海只走了干湿分类的第一步,但上海必将向更精细的分类发展。在中国台湾,干垃圾被细分为塑料瓶、罐、纸等。在交货时,由于没有大量的人力进行后续分类,人们被迫养成了先手工分类的习惯。她还表示,上海很多居民通常要求小时工在家里扔垃圾,但垃圾分类的责任并不仅限于“谁扔谁扔”,关键是“谁住在这里,谁就应该对产生的垃圾负责。”
日本的一些居民也建议,上海可以在垃圾清理结束后,对纸、塑料瓶、罐、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并规定服务业中可再生材料包装的比例,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回收意识。
“两个垃圾桶”是上海迈出的第一步,今后每增加一个垃圾桶,都将是上海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