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1字,读完约4分钟
长宁人多,“住在长宁,住在康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0月15日,民政局公布了2018年上海“十佳生日明星”。其中,108岁的俞·和106岁的陈·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寿星”。上海唯一的一对夫妇费鹤年(101岁)和徐曼倩(100岁)也住在长宁。截至2018年9月底,全区共有108名百岁老人,比2017年净增14人,其中男寿星35人,女寿星73人。
今年以来,长宁区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智能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为契机,以“优质+平衡”为目标,制定了2018-2020年三年行动发展规划。计划在三年内增加1100多张老年病床和1964张护理床,建设37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12个养老院。
在“优质+平衡”的双引擎驱动下,“快乐养老”的实践正在长宁全面展开,推动养老设施的优化布局、小型化和嵌入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可知、可选、可及的养老服务。
无围墙服务延伸至社区
在资源稀缺的长宁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均衡、充足的服务?
上午10点,我走进了位于北宇路北新泾街的老服务中心——花园,老人正在一楼的日托所“乐宁坊”里玩游戏。二楼是康复训练的康宁广场,设有休闲茶座和多媒体活动室。三楼是老年人护理的“和宁广场”,有16张床,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临时护理,帮助他们在手术后无人照看或遇到其他困难时。负责运营老年护理服务的福寿康居家康复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16张床位的需求明显不足,必须由第三方进行专业评估,评估等级必须达到四级才能入住。
区民政局局长张伟说:“沈宁花园的建设是该区的一项诚信工程。它没有“墙”,真正将服务延伸到社区。目前,全区已建成4个这样的老服务中心,到年底将建成10个,实现长宁区街道和城镇的全覆盖。”长宁区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有44家养老机构,床位6150张,登记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为3%,居中心城市首位。全区所有公共养老机构和60%的私营养老机构都提供了日托、膳食援助、洗浴援助和医疗援助等延伸服务,其中一些服务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打破障碍,政府和社会促进老年人幸福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和不足,长宁区打破行业壁垒,政府和社会共同推进幸福养老。长宁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10大类30项任务,有序推进试点“进度条”。
“一个中心、多个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开始布局长宁区的旧服务网络。按照40平方米/千人的要求,创建15分钟老人服务圈,每个街道和城镇将建设一个社区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和至少一个家长护理之家,每四到五个居委会将建设一个老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将建设一个标准化的老人活动室,从而形成一个五圈15分钟老人服务圈。
长宁在打破部门壁垒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一些老年人,尤其是痴呆和残疾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和专业护理是一个大问题。2015年,位于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一家护理站整合了居家护理站、一家护理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大功能载体,成为上海首个“三合一”社区医疗服务试点。仅今年上半年,就有6800多人获得了多样化的老年人保健服务,服务满意度达到98%。
寻求发展,打造老年淘宝网
除了“开处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长宁区还在进一步打造“老年人淘宝”。在未来,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养老服务,就像点餐一样,不用出门就可以享受智能养老服务。
2017年底,长宁区被选为中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区之一,辖区内三条街道荣获国家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街道。区政府将智能养老纳入“十三五”顶层设计,投资600万元建设智能养老大数据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主动关爱、便捷服务、“一键式”和“24小时”紧急救助等服务,建立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服务过程的可视化、数据化和报告化。
长宁区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创新试点区,也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华严房联、陈迅科技、新长宁慧生活、易家等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智慧健康的养老产业集聚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