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8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弱者会帮助”,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民生保障的内涵。“弱势”不仅仅是贫困,还涵盖了生活和发展中面临困难的各类群体。“帮助弱者”不仅仅是在雪地里伸出援助之手,而是编织一个“底部”安全网,帮助有需要的人“站起来”。

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2018年,民政部将长宁区确定为上海市唯一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地区。长宁区正在加快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坚持民生底线,弥补民生不足,帮助困难群体分享长宁国际精品城市建设成果,形成一批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四个圆”保证,“一个不能少于一个”

社会救助是保障民生、支持底线、解决突发事件和困难、促进公平的基本制度安排。近年来,长宁区按照“打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创新机制,完善“9+1”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形成了长宁区社会救助“弱支撑”的样本。

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蒋先生住在新泾镇,靠开出租车为生。他是他家庭的支柱。他的爱人兼职补贴家用,他还没有缴纳上海社保。他们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蒋先生突然生病,失去了工作能力。高额的医疗费用使这个家庭的经济困难更加严重。

由于突然的变化,生活条件急剧下降。过去,在以收入为唯一标准的政策下,这些家庭不符合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条件,生活越来越困难。对此,长宁区积极扩大弱势群体的利益,引入多维贫困视角,建立社会救助“四圈”管理体系,对不同救助对象进行分类政策,按需提供救助。

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据了解,“四圈”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救援信息数据库,目标人群从以低收入家庭为主的约6100人扩大到约35000人,占全区登记人口的1%至6%。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其他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事故,有困难的“四圈”家庭也可以申请临时援助。

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2018年8月,长宁区率先在上海成立了“家庭援助顾问”团队,解决居民对社会援助政策不熟悉、获得援助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顾问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政策介绍和指导,制定适合不同对象的服务清单和服务指南,通过家访收集和掌握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从而解决救助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救援顾问高在视察期间发现了姜先生家人的困境。高先生第一次向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反馈后,立即得到了多个部门的配合,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全面的救助方案。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援助顾问”充分发挥了主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困难家庭和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突破部门界限的限制,积极协调和匹配相关部门和社会资源,为救助对象提供准确多样的救助服务。

社会参与让“弱势帮助”变得更加温暖

在上海的“9+1”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中,“1”仅指社会力量的参与。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社会力量通过个性化、弹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和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长宁区在确保民生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加大对残疾人的救助力度,全面建立了生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共有约36万人享受这两项补贴。

多年来,社会力量的参与已经成为长宁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特色。传统的单一物质和现金援助正在向结合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安慰、心理咨询、能力提高和社会融合的复合援助转变。

去年,长宁区专门为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等特困家庭的儿童创建了“艺术护照”文化关怀项目。专业教师和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体验丰富的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今年,进一步引入上海市民政局“桥梁计划”项目的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参与救助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需求,形成“一户一策”救助赋权方案。此外,长宁区还开展了“爱心传递”义务辅导、“物质享受”慈善捐赠、孟晓团队心理安慰、重病家庭公益立体救助等项目,积极探索“输血”和“造血”并行救助形式,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区把“弱有所扶”真正落到实处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