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5字,读完约9分钟
描述:新井六村居民活动中心屋顶上的“集雨器”
图片说明:虹桥机场雨水综合利用发电项目
描述:苏州河慢步道实现“小雨不湿鞋”
近年来,长宁区积极建设节水型城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节水宣传和节水技术推广,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水平衡测试和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探索政府机关、医院、机场和宾馆的合同节水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节水机构(单位)、企业、社区和学校等社会载体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探索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节水社区的居民有一个节水的法宝
近年来,长宁区在推进节水型居住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至2018年,全区共有53个社区被命名为节水型社区,其中5个被命名为节水型示范社区;2019年,新井区刘村、咸宜等9个社区被评为2018-2019年度节水(示范)社区。节水型社区积极开展各种节水宣传活动,探索节水“小窍门”和“小技术”,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作为上海第一批试点社区,北新泾街道新井六村于2018年实施了海绵翻新项目,包括透水地面、干溪流、储存和净化设施等。记者在社区中心的花园里看到,花园的地面铺有透水地面,而绿化带配备了储物净化设施,达到了自然堆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效果。透水地坪不仅可以吸收、储存和释放雨水,还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在储存和净化设施中,空室由储存和调节模块拼接而成,雨水通过物理沉淀进行净化。储存的雨水在24小时内缓慢释放,旱季可浇水绿化,有效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居委会干部王紫绮告诉记者,新种的小花园需要人工浇水,天热时平均每周浇水一次,天冷时一两个月浇水一次。海绵转化后,基本不需要人工浇水。在疫情爆发后的几个月里,没有浇过一次水,绿化带里的鲜花和樱桃树正在快乐地生长。
新井六村居民活动中心的屋顶上也“藏”着一件节水“艺术品”,该活动中心最初是15个12升的雨水收集器。“雨水收集器”类似于水桶,但它的形状是方形的。它有一个开口,可以在雨天自然收集雨水,在晴天打开侧面的水龙头,可以用来灌溉屋顶的绿化,从而减少自来水的用量。王紫绮说,在过去,工作人员需要将装有自来水的水桶拿到屋顶进行人工浇水,这很不方便,而且要消耗大量的水。“经过海绵社区的改造,理论上,它每年可以节约120升水。”
社区还大力推广微水洗车,并开设了循环水自助洗车点。居民可以使用酒店的微水洗车设备进行自我清洁,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联系微水洗车商家预约上门服务。一般来说,洗车需要50-80升水,这是一个很大的水量,而微水洗车可以控制水量在2升左右。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只有一位居民预约了“车之家”的上门服务。洗车工骑着一辆尾部带水箱的新能源电动车,冲向社区内固定的洗车点。根据洗车机的说法,水箱里储存了大约10升水,一次可以洗4到5辆车。水箱里的水不是普通的自来水,而是纯净水和可降解洗涤剂的混合物。洗车时,不是冲洗,而是高速气流产生的喷雾,可以吸收沉淀物。
咸宜社区作为仙霞新村街的大型居住区,倡导居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工程中,住宅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向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申请更换住宅区供水管网,增设变频水泵。在综合改造期间,供水管网得到重建,并修建了一个泵房。供水后,不仅解决了顶层居民水压不足的问题,还杜绝了水箱的二次污染,使居民吃到了自来水管网的“直接供水”,社区居民明显感觉水质更好。二次供水改造和水表外移后,一旦无人居住时水龙头和洗衣机漏水,可立即关闭水源,不进入居民家中,减少居民财产损失,节约能源和水。
此外,咸宜社区还结合国家低碳社区创建+微更新项目,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咸宜居住区文化活动中心屋顶及科普廊增加檐口绿化,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檐口绿化灌溉。设立了“废水回收桶”,鼓励居民回收家中的废水,鼓励周边社区单位的洗车水等各种废水回收,用于清洁垃圾箱和其他电器、绿化用水、洗车水和社区路面清洁,实现循环利用,减少用水量。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居民用水量大大减少,居民节水意识大大提高。
探索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长宁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探索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019年,长宁区水务局荣获“2019年上海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案例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长宁区虹桥机场积极探索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每年节约自来水约2万立方米,荣获“2019年上海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虹桥机场作为中国三大门户综合枢纽之一,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飞行模块,年飞行量为272,900架次,客流量为45,649,800人次,是中国大型繁忙机场。机场用水户众多,近年来年平均用水量近500万立方米。
近年来,为了实现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创建节水型单位,虹桥机场通过开展节水知识宣传、建立计量网络综合管理体系、创新应用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完善基础设备设施等措施,将近五年来的年供水检测率从88%提高到90%。
为缓解机场地区防洪排涝对周边河网的瞬时压力,虹桥机场设置了两座总面积为13.12万平方米的雨水调节水库,常规库容约为30万立方米,水质基本保持在地面ⅳ-ⅴ类水,具备非常规水资源的良好条件。2017年,虹桥机场针对常年黑臭的机场河,制定了“一河一策”的整治方案,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截污、疏浚清淤、水动力改善和水生态恢复等措施。由于南段围场河上游为碎河,为提高河流的水动力,虹桥机场充分利用飞行区南雨水调节池的雨水资源,投资312万元建设配套引水系统,日平均引水量约2600立方米,基本解决了干天河的水动力问题,大大改善了河流的整体水质和水面景观。
今年,虹桥机场将在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功能,将雨水用于道路冲洗、绿化和浇灌以及市政杂用水,而不是原来的自来水。通过功能定位的细分,雨水将在用水功能需求较低的环节取代自来水,从而达到节水的效果。根据目前现场容量管理和维护的标准,估计每年可节约约2万立方米的自来水。此外,虹桥机场将利用机场非常规水源的大规模特点,不断优化技术和管理措施,争取更好的节水降耗。
[/s2/]率先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打造“样板”[S2/]
海绵城市是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物、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径流,改善城市水循环过程。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很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化水,必要时释放和利用积累的水。
2018年,长宁区牵头完成了《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的编制、审核和上报工作。该规划确定了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描绘了长宁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近期和远期蓝图。到规划期末,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3-5年不积水,100年不积水,无黑臭水体,缓解热岛效应”将在规划区内全面实现。在规划的指导下,长宁区建立管控体系,推进试点,在建筑与社区、绿地与公园、道路与广场、河流与水系工程等不同领域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长宁区将苏州河慢步道(一期)和外环西河生态景观工程建成了一个公共、开放、绿色的生态空房。外环始于河北西北部的苏州河,南至夏家浜,全长约5.2公里。它是长宁区的主干河流之一。随着河道综合整治的深入,近年来,长宁区重点对外环路西河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重点建设外环路西河景观和外环路生态绿道,外环路西河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外环路西河成为生态开放的清水生态环境景观和休闲滨水长廊,成为上海“最美的河流”之一。在外环西河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中,考虑了滨水绿地景观和海绵城市对控制雨水径流、净化和改善水质的要求。在滨水景观区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蓄水池等具有海绵概念的区域,对收集的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过滤和稀释,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资源和环境的目的。此外,将修建一条缓慢移动的透水人行道,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在水边观赏和放松的功能需求。此外,在苏州河慢步道(一期)工程建设中,长宁为有条件的绿化带设计了“雨水花园”,为人行步道和局部广场铺设透水铺装,护岸绿化带采用草沟+雨水湿地改造。“小雨不打湿鞋”,让市民能获得良好的步行体验;在外环生态绿道一、二期工程建设中,路面设计中引入了再生环保透水沥青,大大提高了路面的透水性;同时,结合绿化和升级,创建了“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
下一步,长宁区将进一步加强对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编制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将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同时,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深度融合。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水资源优化利用的要求,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促进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在该地区商业建筑、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的优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