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据长宁区消息:今年3月,在区“一网统一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华阳路街道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运营“一网统一管理”平台,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流程。通过业务流程、信息流和管理流程的重组,手机移动终端、pc终端和大屏幕终端连接在一起,生活垃圾分类中的所有环节都被纳入一个“网络”,从上报情况看,根据区级第三方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测量结果,街道达标率从80%提高到95%以上。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华阳路街道有98个社区的28,780户居民,109个垃圾箱,由21个居委会管理;共有985家店铺,其中沿街有758家店铺;89个驻地单位;湿垃圾日产生量为71.39吨,干垃圾日产生量为36.97吨,可回收材料日产生量为22.05吨,有害废弃物日产生量为0.02吨...街道标杆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综合评价方法(2020年版)》,与市数据交换中心合作,开发了移动垃圾分类案例报告模块,并于今年5月11日投入使用。整个过程是从发现到处置的闭环过程。截至目前,已发现城管执法部门以“一网统一管理”为前置依据,责令纠正214起,立案5起。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一是注重垃圾分类业务检查的规范化,有效提高发现的准确性。街道沿线的居民区、单元、商铺分三类设计,在政府微信移动终端上细分为三类、14个子类、44个特定场景,包括垃圾容器缺失、干湿垃圾容器、容器颜色不一致、容器破损、垃圾桶盖缺失、名称和插图不一致、容器内垃圾溢出、无破袋装置和洗手设备等。,以便检查员可以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业务内容进行标准化、列表化和可视化。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二是注重垃圾分类管理信息的统一,有效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原“发现与处置”的四个不同信息流平台(居民举报系统、综合管理中心检查系统、电网中心调度系统、城管处理系统)的入口放入政务微信的一个平台中,实现数据和信息的统一集中,大大减少处置时间,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指挥预判防范提供支持。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三是注重垃圾分类管理流程的扁平化,提高垃圾分类的智能化和高效化管理水平,实现华阳路街道的有效管理。整合力量,提高发现能量水平,逐一锁定岗位和责任人,将检查力量从8人电网发现提高到97人点发现,确保岗位到点,责任到人。从住宅区每周的“发现”频率到每天的“发现”频率。智能设备有助于准确发现:安装箱室智能门磁报警设备,自动报警箱室异常状态,并通知处置人员;完善店铺的详细信息,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呼叫系统,智能分析确定三类点,即强制检查、抽查和重点检查,从而准确选择重要的智能呼叫对象。一次性给人下订单,缩短处理时间:垃圾分类问题从跨系统转移到单平台处理,将原来的六个处理步骤简化为一个步骤,实现了闭环流程,将归档和处理时间从36小时减少到10分钟。此外,随着管理的合理化,问题将逐渐减少,导致正常化和稳定化。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经过近两个月的实践,至少有三个效果:一是在实战中使用,基层检查效率提高了一倍,准确率大大提高。管理信息留在整个过程中,监督可以及时追溯;第二,基层干部爱用它,手工制作基本检查账目的时代已经结束。所有这些都是大数据说的。发现和处置的所有环节和步骤都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政府微信在网上展示;三是群众受益,“一网统一管理”实现了垃圾分类快速处置,居住区和街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的获取意识稳步提高。

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据介绍,为了将“垃圾分类”与“一网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垃圾分类的“三大转变”,从人密集到人机互动,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分析,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除华阳路街道外,长宁区所有街道和城镇都探索了垃圾分类与一网管理相结合的不同维度。目前,针对“垃圾分类”的高效处理,“一屏看世界,一网治市”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在长宁区“一网统一管理”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下,在师减办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各乡镇的探索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升级更新垃圾分类的各个功能模块。全区统一了垃圾分类的特殊应用模块,基本实现了“查看和减少”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36小时到10分钟的“华阳处置模式”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