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80字,读完约8分钟
长宁区虹桥街作为上海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窗口,是上海以外人口最集中的社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拥有海外居民2.1万人,外资企业726家,领事馆21个。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海第一个大型涉外住宅小区古北国际社区也在此落户。今年以来,虹桥街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积极探索“两网”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结合国际社区治理,不断提高办事便捷性、服务精细化和管理精细化,为长宁、上海整体发展服务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两个网”走进大楼的入口
近日,住在长宁区虹桥街红梅小区的徐女士来到街道“移动窗口”红梅服务点,并成功获得了居住证。“真的很方便!”目前,虹桥街通过“手工差事+数据差事”的组合服务,开通了“移动窗口”直通车,推动街道“100+社区小额交易零距离服务清单”延伸至街道东、中、西三区16个居住区的重点楼宇服务岗位,政务服务进入“家门口”和“楼门口”。
虹桥街道围绕“网上服务实际量”和“高效做一件事”,优化了防疫期间诞生的网上服务实践,在长宁实施了一批试点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包括网上户口登记、居住证即时审批、“移动窗口”等区域发展要求,满足了街道社区的需求。目前,虹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的190件事务中,有12类106件高频事务在“家门口”和“楼门口”办理,占2019年受理总额的80%。
该街还在hong空厅、聚会和团体之家等地设立了实体商务服务中心。,提供五种自助终端设施,包括“一网管理”政务服务一体机、“即时审批”居住证自助服务、arm自助税务终端、医疗保险自助服务、社区事务处理移动平台,企业和白领可以通过在线手持和自助终端进行处理。此外,hong空厅、党团之家、虹桥海外人才俱乐部、“蒲公英”纳税服务站、楼宇服务“全邮通”团队、街道“商务通”专属网站等“五张特卡”为1902家企业解决了“企业开门七件事”。
旧社区也有了新的氛围。洪初社区是上海一个著名的夫家社区。在有限的办公室空室下,居委会干部仍然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区域作为“移动窗口”服务点。洪初小区党支部书记智英表示,将街道事务中心的直通车“移动窗口”开到居民家门口,解决了不擅长上网、走路不方便的居民的燃眉之急。
虹桥街抓住“两个网络”,在城市运营中一个网络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加快创新模块的赋权应用。首次开发的涉外防疫模块在国际社会“外防投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上报反馈检查情况近4200点。借助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团队的R&D力量,街道优化了生活垃圾分类等9大类26个子类案件的流程,更新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11000多条,覆盖案件50500多件。
作为全市“一网统一管理”市场监管应用内容的试点街道,虹桥街道正在与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和区城管执法局合作,即将推出街道标准专版,将继续探索智能养老、自行车共享、安全监管等应用场景,真正实现数据赋权基层治理。
“围成一个圈”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等了一年半后,我终于拿到了电梯钥匙."6月初,虹桥街何家角小区安装了两台电梯。唐阿姨住在长顺路81号,收到期待已久的电梯钥匙后,她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这也是虹桥街建设社区“15分钟生活圈”、关注“老、小”等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成果。
去年年底,虹桥街启动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规划和实施,科学评估了居住、服务、旅游和休闲的现状和需求,并对布局精确的美丽社区蓝图进行了总体规划。
蓝图已经画到了最后。今年以来,虹桥街加快了“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规划,推进了虹桥路地区tod双语标识系统和慢行系统的建设,打造了国际化风格的城市街区。街道在爱建小区试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增强居民获得“优秀社区”的意识。
做好科技授权的“倍增”工作,紧跟“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微服务”为基础,虹桥街继续推进人工智能授权社区公共服务。为了解决居民“买菜难”的问题,该街道与人工智能企业神兰科技联手,将“人工智能移动食品市场”车开进社区,成为普通百姓门口的“智能食品市场”。
社区生活圈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宜居社区。虹桥街引进了长宁区土生土长的“互联网+餐饮+人工智能”创新企业西乡,继续为疫情以来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将企业自主开发的“移动餐车”驶入园区,并在商业建筑内设置“无人厨房”,使智能化的“无人餐饮”同时惠及居民和白领。
打造国际社会治理的品牌
2019年,虹桥街国际社区门口的“最后一英里”服务迎来了位于顾北市民中心的“三位一体”综合窗口,覆盖海外人员服务站、虹桥海外人才聚集及移民整合服务站,可办理或咨询外国人在华工作许可、移民政策等12项业务。今年4月,古北市民中心还增加了一个“移动窗口”,中外居民可以在此一站式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签约、临时住宿登记等高频事务。
“在家”服务的便利性也为国际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疫情爆发以来,50%的外国人来自国外的荣华居住区在黄金城路开展了“整合”、防疫“整合卡”和“邻里治理社区”,实现了孤北国际线上线下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截至今年6月,住宅区共接受了18个来自精品社区改造和住宅区民主法治建设的风险投资项目,不断打磨国际社区治理的品牌。
自今年1月24日全市一级响应以来,虹桥街的所有人都在第一线投入战斗,探索“五源接触工作法”,实施人员发现控制,实施社区闭环服务管理,率先开发了基于“一网统一管理”的防海外输入应用模块。截至6月14日,已有1500多人在街头被安全送回上海,坚决打赢了社区战争这一“流行病”,并尽一切努力保障人民的安全。
“一个网络统一管理”支持垃圾分类
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作为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首批试点项目之一的虹桥街,今年4月率先启动了动态运行的“一网统一管理”垃圾分类街镇监管平台,发布了全市首个垃圾分类行政执法案例清单。
5月26日上午10时30分,虹桥城管中队在安顺路的一家美容院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店内没有垃圾分类标识,于是立即向商家进行了普法,并责令该店在5月27日16时前完成整改。与以往不同的是,执法人员通过政府微信系统直接上传现场照片,直接进入“一网统一管理”后台数据库。
根据街道“一网管理”的调度名单,执法人员28日复查后向商户发出整改通知。执法人员第三次上门时,通过“一网统一管理”平台提前了解到商家已经发出了责令整改的通知,但商家始终没有整改相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执法人员发布了上海市第一个关于城市管理垃圾分类和执法的行政处罚决定。由于店铺行为违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需要对美容院进行行政处罚,罚款500元。
在整个执法过程中,通过“一网统一管理”平台结案,实现了“一网统一管理”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街道与城市管理的“管理与执法联动”。依托“一网统一管理”和政府微信系统,实现垃圾分类问题“发现-整改-验证”的全链管控,重点做好人员力量全面融入、检查点全覆盖、处置流程全闭环等“三个完成”,实时发现、实时表现、实时趋势分析等“三个实时”,建立可追溯信息系统,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
4月14日,特别版推出的第一天,虹桥街的148个垃圾桶被完全覆盖,每个垃圾桶都有一个专属的“身份证”,可以清楚地查看社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身份信息和免冠照片。近两个月来,街道“一网统一管理”垃圾分类应用场景已对3400多宗案件实施了循环处置、实时判断汇总和快速跟踪整改。其中,城市辅助力量依托“一网统一管理”开展的居民区垃圾分类检查累计自发案例1517起,主动举报337起。
“一网统一管理”平台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有效性,问题发现率从4月初的40.8%下降到目前的6.8%。在长宁区最近一个月的垃圾分类第三方效果评价中,社区达标率达到99.8%。“一网统一管理”赋予生活垃圾分类权力,“翻身”处置链使虹桥街道不断创新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确保街道始终走在垃圾分类“新风尚”工作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