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2字,读完约5分钟
本月底,在恒富风景保护区,一场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剧院联合举办的文艺演出将正式上演,由校区内近十所中小学校的孩子们共同创作和演出。部分观众是周围社区的居民。
长期以来,社区和学校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对于家长来说,最现实的担心无非是老师和学校的入学率,他们基本上是主动忽略自己所在的社区;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专注于教学,并与社区互动“当谈到它”;对于社区里的人来说,周围可以有一所著名的学校。除了房价可能得到一些好处这一事实之外,不可能考虑有多少“溢出好处”。
徐汇致力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率先开展“拆墙”行动,不仅拆除了学校之间的无形壁垒,形成了校区联盟,而且开始推动学校与周边社区和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到目前为止,徐汇已经率先完成了学区内中小学的100%纳入,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全覆盖和灵活流动。
在多样化需求和变化的时刻,城市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的徐汇率先探索:从教育治理的角度看,学区和社区应该如何对话?
学区是指对口招生吗?
只有一所学校“喂饱”了学生
一切都在改变。
首先,这是学生的需要。传统的“闭门造车”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所著名学校的校长曾坦率地说:“虽然学校提供自己的探索和体验课程,但它仍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其次,社区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不同群体对好学校的期望逐渐多样化,从入学率到社会责任、资源溢出、区域文化道德教育标杆等不同维度。
目前,徐汇已经建立了七个校区,包括华立、上师师范和天湖。在与每个学区相对应的社区,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当地居民已经迁出,外国人涌入;有些地方有很多农民工和精英聚集的地方;此外,老年居民和流动人口是“两条腿的”。
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学区和社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鉴于这些需求和地区特点,一些学区开始提供不同的融合课程。
大院集中的徐家汇林峰校区,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和文化教育的高情商徐汇人”为核心目标,探索并开设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创造者”课程,将创新成果带入社区。
在老宅集中、文化名人众多的湖南校区,努力培养“高雅”的天湖学子,探索建设“古宅游名人故居”体验式课程和“访谈式”名人对话课程。儿童可以接近周围的居民,听老人讲述“那些岁月和那些事情”,从而丰富儿童与周围社区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联系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在校学生近60%的实际情况,滨江校区启动了“滨江家长工程”,将特色民俗课程和家庭教育推广到社区。
学区可以拥有哪些资源?
拆除学校之间的围墙,也拆除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围墙
学区首先消除了学校之间的障碍。在学区内,拥有不同办学体制和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已经成为联盟的平等成员。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得到了互动共享,不同学校的专业课程也有了大放异彩的机会。
西南余伟中学和天林中学属于天林-红梅校区。前者是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而后者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学区成立后,田林中学在学区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开设了学生创新体验实践课程,面向社区全体师生开放;西南余伟中学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并以自编校本教材《武昌新论》为学区十所学校的德育共享教材。
华立校区依托华东理工大学资源,探索大、中、小学衔接课程。大学教师进入中学课堂,中学“科技博士”进入小学课堂授课,并逐步探索形成花梨学区特色课程群。
要“推倒校区的围墙”,更重要的是要推倒学校与社区资源之间的壁垒,扩大社会对校区建设的参与,使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资源能够帮助整个校区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在各方的帮助和社区的滋养下,学校的课程开发和文化体育活动非常精彩。
华立校区梅园中学与著名的“绿色主妇”凌云社区联合开展生态种植活动,并在“凌云生态学家”平台上编写具有科技特色的微型课程。田萍——湖南校区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交响乐团等辖区内文化单位和街道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共同打造“30分钟半径德育课”。
学习,走出校门,在社区的大场景中,有着更丰富、更生动的内涵和表达。
什么是教育治理?
社区共管教育学校共管社区[/s2/]
在周边社区和居民的帮助下,渐康外国语小学主动走出校门,成功重建了校门的交通秩序和生态。
这是徐汇想要讲述的下一个故事——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徐汇在创办学区之初就提出探索学区的教育治理结构:一方面,积极倡导学区内相关社会资源主体参与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同时,鼓励学校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社区治理。
下一步,徐汇将进一步发挥校区办学委员会的作用,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校区的决策和内部管理。同时,积极走出去,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新型关系,培育更多能释放活力、释放温暖、引领一方均衡发展、高质量走向人民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