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2字,读完约4分钟
工人们在徐汇河畔建筑工人之家协商事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晨报》报道,这个“家”完全被无线网络覆盖,楼下有一个活动室,楼下有一个看电影的阅览室,甚至还有一个健康室...“家”的全称是“徐汇滨江建筑之家”,这是上海唯一的家,也可能是中国唯一的家。
由龙美术馆设计师创作
徐汇河畔位于黄浦江西岸,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这是上海市中心唯一可以大规模规划和开发的滨水区。在建工程约60万平方米,居住着6000多名建筑工人,施工高峰期的建筑工人可能超过1万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区”。
“建筑工地白天忙,晚上打牌”——这句话是描述建筑工地生活的最好方式。由于缺乏娱乐设施,夜晚成为建筑工人最孤独的时刻。许多建筑工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时他们喝多了会吵架打架。
如何防止这一领域成为社会治理的“盲点”?
负责建设的西岸集团成立了复旦大学,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需求调查。工人们普遍报告说,每天都很难购物,很难寻求医疗建议,空闲时间也很单调...经过深入调查,建造者家的原型开始丰满起来。
为了让建筑者的家更有特色,西岸集团特别邀请了设计龙美术馆的著名设计师刘依纯。在他的独创性下,这些建筑都是由轻钢材料制成的,而里面的模板都是由建筑工地遗留下来的木头制成的。
这家便利店5点开门,与工人的工作和休息保持同步。由于房租和水电费用被免除,超市商品的价格低于同类商品。1元外的矿泉水只有9美分。根据建筑工人回家探亲的需要,专门设计了上海特产柜台,如白兔奶糖和梨酱糖果。
公共客厅、法律服务站和多功能活动室开放时间为365天,节假日还会举办爱心交易会、便民服务和文艺演出。截至2016年底,共举办了25场大型活动,12,195名建筑工人受益。
“宝宝阿姨”有一个很好的“家”[S2/]
漂亮的脸蛋,齐全的功能——“家”必须有骨气。
蔡是从滨江区龙华街派来的。这位曾是玉山社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阿姨,为居民做了许多实事和好事,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宝贝”。
“宝宝阿姨”到达建筑工人家的第一步是去工地找党员。她说,建筑工地的特点是流动性高,许多党员都是“口袋党员”,苦苦寻找党组织,而由建筑工人之家建立的党支部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
有多达66名流动党员积极地暴露自己的身份,并在整理和触摸过程中被发现。有了这么多的党员,“宝宝阿姨”的工作更加大胆了。2016年,该处举办了17次"三节一课",有1,620人参加。建设者之家不仅成为这个特殊“社区”的日常管理载体,也成为流动党员的温暖家园。
47岁的倪秀龙(音译)是中国建设第八局的一名工人,他是66人中的一员。十多年在国内外建筑工地的工作经历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而不正常,在利比亚撤退后,他看到了世界。“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工地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工人的家”。
倪秀龙说,他是一名老党员,建筑工人之家不仅丰富了休闲,也通过建筑工人之家为更多的工人服务。像摄影一样,他利用工作间隙穿梭于建筑工地之间,用相机收集充满辛勤工作和汗水的微笑。最近,他拍摄的1000多张笑脸公开展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90后”申请入党[/S2/]
90后从李志勇大学毕业到滨江工地才两年。原来,学长们说工地上的生活是一个围绕着墙的“孤岛”,他们只能在周末出去散散步。
我没想到河边的建筑工地会完全不同。建筑商的房子里有最新的杂志和书籍,装配线上的各种电影资源也可以买到。他还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其他建筑单位的年轻人,他们去年中秋节共同排练了一个节目。
因此,他与王传雷和小组的丹·东学商量提交入党申请书,希望能为建造者的家贡献一点力量。
徐汇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深化区域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社会建设”的工作思路,创建了“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群体聚焦、企业责任、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的工作模式,为形成大开发建设地区共建共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