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5字,读完约6分钟
《徐汇区新闻》:把上海比作一个班级,徐汇区应该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好学生。
在过去的三年里,在市一级的许多改革行动已经先行一步:基层党建改革、社区卫生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综合教育改革、市场监督和执法队伍改革...特别是今年以来,徐汇区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区、国家“互联网+政府服务”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深化改革示范区。
在别人眼里,徐汇区有高价值、高质量、高起点。然而,近几年来,徐汇区一直在苦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把上海建设成为优秀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徐汇区的参与和展示?结合徐汇区近年来的一系列“亮点”和许多关于城市发展的实施意见,答案指向一个方向:文化。特别是近两年来,徐汇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6%。
是的,徐汇正在实践内涵,追求文化。
“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协调发展的基调下,让一个城市发展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它必须是气质和文化。”徐汇区委书记鲍张兵对文化战略愿景的描述是:成为优秀全球城市的文化先锋和核心区,突破空载体,深化文化遗产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文化力量、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
一种强烈的人性气息由此而来。
风景区,谈论“生活”历史和老朋友
7月底,在复兴西路的永福路口,湖南街道办事处的原办公室——白莲寺公寓被完全腾空;未来,七八百平方米的空厅将向公众展示两件东西——名人和恒富历史风景保护区的著名建筑。
在很多人眼里,徐汇区历史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横府风貌保护区一排排的梧桐树和永不拓宽的街道。
一个地区的气质基本上是由。然而,历史风貌的保护不仅仅是几条简单道路的硬件维护,更是“有序激活”。必须有文化元素可以与这些小道路互动,如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故居文化、艺术博物馆文化、梧桐树文化等。每年初冬,落叶不会扫走。巴金、张乐平等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悬挂在特色建筑入口处的“二维码”正等待着彼此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对话,梧桐树下巧妙地点缀着微型展厅和美术馆...一个地区近百年来丰富的文化积淀在现代街区得到了集中和恢复。
在武康路上,一些网上红店开了又关,随行的乘客也聚集散去。这种“小轮回”实际上是带着一种特殊的含义被咀嚼出来的:附近的合适温度是多少?这有点像加糖的奶茶。多一分油,少一分油。结合城市“五违四需”区域环境的全面改善,从去年开始,徐汇区确定了恒福风貌区“三减三增”的保护原则:减少商户超容量、减少违章建筑、减少住宅超容量、增加公共空房、绿地和文化功能。
“风格区应该活而不乱,活而不破,并能对历史和老朋友说‘活’。这里应该有生活和故事,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更多的人来这里阅读和思考。”鲍说,这就是景区的气质。
为新鲜度和竞争力保留空白
今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的滨江海岸线将贯穿全线。徐汇滨江建设占全市的3/4,包括道路、桥梁、防洪、绿化和综合配套设施。徐汇区在中心城区举着“最难得的大布”,关注着沿线的建设,但谈到滨江腹地的整体发展,总的基调是“留白”——给文化留白,也留点给后人慢慢发展。
“留下空白意味着在想清楚之前不要急于去做,少走弯路,少折腾,把现有的项目做好,做到最好。”包表示,以文化为先导发展起来的西岸,需要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思考,需要一个关于文化的蓝图愿景、战略定位和实施路径。
西岸的建设始于2012年,目标是“建设一个优秀的全球滨水区”。龙美术馆和美术馆率先在滨水区落户,随后梦幻中心、艺术中心等项目相继敲定。业内众所周知,西岸的规划保持着“每三年一次”的统一速度——这不是一个大的步骤,但它是按照承诺进行的。(续第三版)(续第一版)根据上一轮规划,从明年开始,六大戏院的8000个座位将在西岸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前,西岸媒体港将正式开放。
不急于“填饱肚子”的西岸,以其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粉丝。在这里,慢步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都是“景观位置”;在这里,志愿服务提供“个性化定制”;在这里,过去受到尊重,沿海保存的工业遗迹让人们看到了过去和未来。纽约滨水区、伦敦南岸和巴黎左岸等国际学者聚集在这里讨论城市滨水区;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选择这个地方进行“战略合作”,并定期展出其藏品。
对文化和空白空间的坚持让这个地区充满了活力和竞争力。
人们心中有丰富的文化
“稳定的幸福”[S2/]
徐汇区追求文化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归人,让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感受到文化带来的“稳定的幸福”:建设一个优秀的全球城市的文化核心区,不仅是各种文化核心元素交流的聚集地,更强调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用文化丰富人们的成就感。
在徐汇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价值引领”体现为一个明亮的“道德模范相册”,并邀请国际著名摄影师为该地区各种道德模范拍照。朱兰,“中国最美的医生”,吴的家人,“中国最美的志愿服务社区”,梅陇村……近年来,徐汇区先后发掘、表彰和推荐了2500名基层道德模范。这些榜样已经从宣传栏中退下来,活跃在社区中,成为人们心中“最脚踏实地、引领时尚”的标杆。
在徐汇区,社区阿姨们经过专业培训后,已经进入一流的艺术场馆担任志愿者讲师。
在徐汇区,中学生定期进入一流乐团“培养”审美能力。
在徐汇区,一流的文化艺术资源走在街道文化集散的平台上。
同样在徐汇区,一个社区和一条小巷可以冠上文化的主题,形成一个“百景”。
这些都让从徐汇区出来的人“带上了自己的光环”。
"文化的首要属性是为人民服务."两年来,徐汇区新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超过8万平方米,形成了区、街(镇)、居委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文化供给服务新模式建立,成功创建上海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如今,结合社区的综合治理,“文化微空屋”正在同步推进。在社区里,绿化和停车是通过整顿来更新的;在社区周围,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机构参与,并引入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和居民安排小型文化活动,如小型展厅、美术馆、阅读俱乐部和音乐会,以形成多元共生的区域文化生态,丰富人们的文化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