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5字,读完约5分钟
东方记者博克林。据新华网10月25日报道,徐汇区红梅街的老人申每个月有三天会穿上绿色的志愿者背心,在小区的垃圾箱前站上几个小时,提醒居民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这一年,沈明显感觉到了的轻松。“我不需要多说什么,邻居们自愿把厨房垃圾从塑料袋里倒出来,扔进了潮湿的垃圾箱。塑料袋被分开处理,然后扔进干燥的垃圾箱。”
上海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装在货车里,可以从人民广场排到朱家角。为了避免垃圾围城,这种情况迫使上海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化。几天前,东方。记者走访了徐汇区的居民区、商场和政府机构,观察居民和相关单位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描述:红梅街怡桂园社区的居民正在扔垃圾。
红梅街住户第一课:“生活垃圾应该分类”[S2/]
红梅街位于徐汇区西南部,面积5.98平方公里,包括13个居委会和22个住宅区,注册人口超过2.4万,流动人口超过1万。漕河泾开发区有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员工20多万人。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街道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18个社区源头破袋,居民平均参与率超过80%。这是怎么做到的?红梅街副主任黄石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在于源头分类,重点是动员居民参与。”今年以来,在红梅街开展了50多次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培养不同群体的“四分类”意识和习惯。
描述:红梅街怡桂园社区的居民提供垃圾分类策略。
"当房客搬进社区时,他们接受的第一堂教育课是生活垃圾分类。"黄石说:“我们鼓励居民通过家庭宣传、志愿者活动、绿色账户奖交换、垃圾运送红黑名单等方式,对垃圾袋进行分类和运送。”对于企业来说,街道通过走访、面对面指导和非分类垃圾清除等措施,促进垃圾分类收集。据统计,自今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湿垃圾的收集量从原来的5吨/天增加到11.5吨/天。
74岁的申是红梅街的一名志愿者,每个月都要在怡桂园社区做三天志愿者。“过去,志愿者必须教居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经过普及教育,居民的分类意识提高了很多,他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干垃圾就是干垃圾,湿垃圾就是垃圾。沈还会提醒居民:“垃圾桶房旁边有水槽和毛巾,既卫生又方便。”"
图片说明:在徐汇日月光购物中心,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了两次分类。
徐汇日月光购物中心垃圾二级分类达到精细分类
徐汇日月光购物中心去年底开业,餐饮业务得到发展。目前,商场共有200多名租户,其中餐厅占了一半以上。
上午10点,购物中心刚刚开业,垃圾分类区一直很忙。几个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面具和帽子的工人拿着铲子和钳子站在垃圾箱前,挑出放错地方的垃圾。“我们委托专业公司管理垃圾仓库,并进行二次分类,确保所有垃圾都按照相关分类规定进行处理。”商场副总经理张武捷向记者介绍。
根据垃圾仓库管理系统,每天下午2点到4点和晚上8点到10点收集商场b3层的垃圾。张武捷告诉记者,“在商户入驻之前,他们将与物业签订垃圾处理协议,并承担相应的垃圾分类责任。对于那些分类不符合的商家,我们应该先提醒他们。如果提醒无效,将向其发出整改单。如果商家不改变教育,我们将把垃圾退回再处理,并从押金中扣除相应的钱。”
描述:徐汇区办公大院内设置的四个分类收集容器。
徐汇区办公大院大约有200个垃圾分类容器[/s2/]
垃圾分类,权威第一。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在漕溪北路336号。从今年年初开始,政府大院首先尝试建造了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点。记者看到食品室、大厅、走廊和电梯厅都有垃圾收集容器。徐汇区机关管理局副研究员杨志毅告诉记者,“在机关大院的每一层和每一个广场上有193个相关的收集容器,包括64个干垃圾箱、62个湿垃圾箱、60个可回收垃圾箱和7个有害垃圾箱。”
办公室垃圾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记者随机走进一间办公室,每个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都有一个装着黑色垃圾袋的小桶。“我们把办公垃圾如纸张扔在这里。如果有湿垃圾,如果皮,采取一些步骤,去食品储藏室,把它倒在湿垃圾桶。”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层餐具室都有三种收集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材料的容器,水槽里也有茶叶收集容器,如茶渣筐。
描述:徐汇区机关大院食堂的餐盘回收窗口设置有收集“干垃圾”的容器,湿垃圾在餐盘中回收。
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充满了兴奋。饭后,每个人都在盘子回收窗口前整齐地排队,窗口有一个“干垃圾”收集容器。回收区还提供志愿者服务,引导用餐者放置纸巾、小塑料包等。放入干燥的垃圾桶内,将盘子上的果皮和多余的饭菜交给食堂工作人员统一回收。副研究员杨志毅告诉记者,“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和100%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