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6字,读完约3分钟
徐汇区表示,如果连续48小时没有外出的迹象,数据会自动反馈到系统后台,居委会工作人员会过来检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在日益老龄化的上海社区,这样一个系统是非常实用的。
去年下半年,徐汇区天林街智能社区项目正式启动。当时,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了智能社区联合指挥中心,这个拥有近20万人口的大住宅区从此拥有了“智能大脑”。今年以来,包括人脸识别、智能监控和电子嗅探在内的十大类近2000个神经元传感器陆续被安装在街道上。这些“智能元素”遍布大大小小的住宅区,每天24小时向智能社区联合指挥中心发回大量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查看住宅区的实时情况。
用“智脑”治愈社区治理的顽疾
在智能社区项目启动之前,位于交通要道、毗邻蔬菜市场的田林十二村曾经是一个开放街区。"你周围的许多人认为社区是一条捷径。"天林十二村的物业经理朱建国告诉记者。许多非社区居民跨越社区,这也给社区治理带来很多麻烦。田林12村长期以来一直无法摆脱“脏乱”的标签,甚至成为病例高发区,是区级重点预防社区。
住在这里的居民经常不得不担心他们的电动车或摩托车是否会在社区的棚子里被偷。集体租房现象是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多次被禁止,给社区造成了安全隐患。
智能社区项目的出现给田林十二村带来了治愈长期慢性病的希望。大大小小的“智能组件”有时出现在住宅建筑的消防栓上,有时出现在住宅建筑的门禁系统中。不管是社区里的居民还是外国快递兄弟,“智脑”都一一记录他们的活动信息。一旦发现异常,可尽快动员附近人员进行急救。
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这一点最能被一组鲜明的数据所证实。今年1-8月,天林街“110万”警力同比下降27.2%,盗窃和入室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4.1%和14.3%。与此同时,“群租”也迎来了悬崖式的下降,与去年相比下降了76%。所有完成智能设施布局的社区都实现了无集体出租和无违章建筑。
“红色数据库”及时满足新要求
这种生长在社区中的“智能大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还能满足更多居住区和居住单元的新需求。过去,大量的区域性党建资源可能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甚至在空闲时间逐渐失去提供服务的积极性。现在,随着智能社区的出现,辖区内的所有资源,包括党建,都可以重新焕发活力。每一个无声的物体都通过安装“智能组件”重获生机,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智能对接,从而重塑社区的工作方式。
据报道,天林街智能社区平台上专门建了一个“红色数据库”,对所有居民区和居民单位的党支部和支部人员的信息进行了逐一标注。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这种“智能大脑”可以很容易地用数据“理解”街道上党组织的分布图。同时,借助该可视化图表,街道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区域单位党组织的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实现各种资源的一次性整合。借助“智脑”,这些党建资源与居民需求自动匹配并准确对接,不仅有效地凝聚了参与社区治理的各种力量,而且真正使基层党建的力量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