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4字,读完约5分钟
走进田萍路派出所,沿街的门面有点窄,木质楼梯嘎吱作响。这个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警察局有点“复古”。这是一个“不起眼”的派出所,赢得了许多荣誉,如全国优秀基层单位、市公安局二等功、世博会期间的红旗党组织。所有这些记录了田萍派出所“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和爱人民的终极精神。
以科技引领,以智慧赋权——成为智能公共安全的开拓者
如果人民广场是上海的标志性中心,那么田萍就是上海政治的“心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环境对警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网络时代,智能警务的新思维正在掀起一股深化公安改革的浪潮。田萍路派出所依托智能公安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在田萍地区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
“在衡山路10号酒吧门口,出租车司机把一个醉汉扶上车,假装主动去接客人,把他们的手机当成自己的。”接到指令后,附近扔车点的警察立即追捕嫌犯,并在5分钟内将其逮捕。
这种高效、准确的处理得益于派出所使用的“情指行”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现”。通过对110数据的分析,合理安排了值班时间,设置了所需的点,在每天14:00-22:00的高报警频率期间设置了5辆巡逻车,巡逻处置的频率接近每平方公里2辆巡逻车,大大提高了“110”报警处置的效率。田萍路派出所在“实际巡逻”的基础上,深入运用“人机联动”的警务运作模式,依托智能传感端口,在全区域构建智能传感“天网”。
分享、共同治理和深度融合——成为社会治理的创新者
田萍路派出所管辖范围内有多种类型的房产,包括高端住宅区、老式里弄、许多名人故居和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不同层次的居民。解放前一些二级以下的旧房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物业管理水平较低,基本上没有保安部队。先天的“硬核”缺陷只能由后天的“软实力”来弥补。田萍路派出所与街道一起,大力推广以社区民警为首的“管理与经营”的自治模式,与居委会干部一起,广泛动员建筑领导和社区居民加入自治管理的自治队伍,努力建设一个和平的社区。
与此同时,田萍路发出了“互联网加”的思想,推动“微信警察厅”的实施,将辖区内可以依靠的力量编织成一个群防群治的守护网络,所有居民都加入了微信警察,有事时可以发出声音,成为派出所开展各项工作的桥梁和纽带。经过几年的努力,派出所已经培养和发展了21名“田萍橙”等和平志愿者,并在微信警察厅网上有1216人。
汾阳路耳鼻喉科医院一直是田萍地区公共安全的难点。该医院的普通门急诊每天近5000人,其中近7人成为外国病人,其中一些人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然而,医院床位有限,昂贵的旅馆费用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在附近找个地方定居不容易。长期以来,在医院门口诞生了一批从事招徕顾客、出租房屋的“住房支持”团队,给该地区的实际人口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挑战。
田萍路派出所将主动联系街道和医院,形成三方联动的治理模式,创新建立“病人之家”的管理模式,建立“田萍社区耳鼻喉科医院周边综合服务管理站”,将医院周边卫生条件好、不易影响邻居的“好房子”纳入视线,实行统一管理,为外地来沪就医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转诊服务。经过7年的运行,耳鼻喉科医院入口处的病房支持已经隐形,患者的需求得到了保障,居民的投诉也有所减少。
先努力,做好——做和平建设的组织者
田萍地区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还具有“国际水准”。管辖范围以外的人更多,达到10,200人。在上海全面实施烟花爆竹监管的前一年,田萍路派出所迈出了一步,启动了“双语”宣传模式,发放了“双语”宣传资料,更新了社区宣传栏。同时,充分发挥群众防御和群众治理的力量,动员全体居民参与,与一些海外人员一起努力成为志愿者参与巡逻工作。尽一切努力确保每一条走廊都有志愿者,每一个铁门警察都掌握了密码,每一个路口都有警灯闪烁,从而提前一年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引领城市。
在这样的国际社会中,由于中西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今年7月的一天,外国人在租来的房子里举行了一个晚会,影响了他们邻居的正常休息。双方发生冲突,打了一架,然后去了警察局。
立案不符合刑事立案标准;调解时,双方各持己见。一方面,警方通过流利的英语向海外人员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它说服中国居民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把和谐放在首位。同时,警方还邀请律师到现场,并要求两位律师当场咨询。最终,双方都意识到了利益,调解成功。
田萍路派出所依托“三站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派出所、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采访冲突纠纷各方,了解纠纷原因,解释法律后果,从源头上推动和解协议。自2018年以来,我院共调解矛盾纠纷201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调解不反弹、矛盾不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