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4字,读完约3分钟
上海市静安区之江西路街道,在“互联网加”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改造社区垃圾站,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程度,提升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有效减少生活垃圾总量。通过指导湿垃圾处理装置的安装,实现了湿垃圾的“源头减量”问题。
垃圾房外观
据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华北地区嘉园小区共有400多户居民,95%以上的居民已经注册参与系统的住宅端,活动率接近60%。根据汇总数据,每天减少的垃圾总量(湿垃圾+可回收物)已经超过70%。
居民和站长
升级后的社区垃圾房改变了过去“又脏又臭”的传统影响,干净明亮的新垃圾房令人耳目一新。在网站工作的阿姨们在这里有了一个新名字——“站长”。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全职站长”拿起他们的手机,熟练地扫描居民手机上的“邻里通行证”二维码。双方手机上同时有一个清晰的垃圾分类界面。垃圾总量、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材料和有害垃圾的数量一目了然。一旦通过站长检查的分类垃圾被放到蓝牙秤上,重量和数量数据会立即显示在双方的手机界面上。一旦站长确认,数据就会上传到居民的手机上。检查“祝福包”后,得到20分,居民进出,总时间不到30秒。
垃圾房的湿垃圾处理器
目前,垃圾站平均每天可对居民垃圾进行100多次分类,垃圾总量为200公斤,其中湿垃圾125公斤以上,可回收垃圾约25公斤,干垃圾约50公斤。新的垃圾房每天定时定点开放三次,每次开放后,站长都不闲着,熟练地将居民堆积的湿垃圾袋装倒入正在运行的食品垃圾处理器中。随着水流,湿垃圾被“吃掉”到机器的“肚子”里,所有湿垃圾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消失了。据站长介绍,这种设备可以将湿垃圾磨成小于5毫米的小颗粒,然后与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从而完成湿垃圾的“蓝色燃烧”。据报道,每天会有超过100吨的生活用水排入社区,这些食物垃圾经过稀释后将“微不足道”,而含有70%以上水的食物垃圾将会以较大的流量进入污水处理厂,不会超过其处理能力。
据了解,一旦改变以往松散的管理模式,升级后的社区垃圾房配备的专职“站长”不仅会与独特的“垃圾分类宣传角”的各种宣传资料携手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会监督垃圾分类的准确性,确保积分制度落实到位。在垃圾分类的移动互联网系统中,除了居民扫描代码的家庭界面外,还有工作站界面和社区后台管理界面。垃圾房内外还有360实时监控系统,方便值班人员履行职责,监控垃圾站的硬件运行,也方便及时了解辖区内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进展,促进良性竞争,弥补工作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