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8字,读完约3分钟

60多年前,胶州路725号曾是中国福利院第一儿童福利院的所在地。时光飞逝,多少变化,旧的场景无法追溯,但似乎仍有书的声音。

▲中国福利机构第一儿童福利站位置图

战争中的诺亚方舟

▲中国福利院第一儿童福利院儿童合影

1946年,中国人民没有摆脱八年抗战的痛苦,而是陷入了内战的混乱之中。宋庆龄看到许多儿童在战争和贫困中挣扎,衣食无着,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决定在上海劳动人民聚居的贫困地区建立儿童福利院和儿童剧团,对儿童进行救济和教育。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宋庆龄正在教孩子们读书

1946年10月12日,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市胶州西路725号金源小学首次创办了儿童阅览室。1947年4月4日,在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福利站。第一个儿童福利站只有两个简单的圆顶铁活动房屋,已经成为战争中贫困儿童的“诺亚方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庇护。同年10月和11月,中国福利会分别在沪东许昌路811号和虹口乍浦路245号设立了第二和第三个儿童福利院。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贫困儿童的天堂

第一儿童福利院的第一任站长马崇儒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积极推动陶行知的“小先生”活动。除了在儿童福利站为贫困失学儿童提供扫盲班,在上海西部工人区的一些街道上也为家庭、小巷和棚屋提供了课程。第一儿童福利院周边的金科、金源、华模、南平等中学的学生已经成为“小绅士”,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失学儿童扫除文盲。宋庆龄称赞了马崇儒的工作。扫盲班教材是儿童福利站编写的“一体”扫盲教材,适用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包括语文、四则运算、算盘和簿记等。到1949年5月,三个儿童福利站有170多名年轻教师,开办了数百个扫盲班,教了5000多名儿童。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肖先生”正在教孩子们唱歌

儿童福利院的保健室为母亲和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保健室的志愿者还参观了内巷,给孩子们免费接种疫苗,并长出水痘。图书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1948年,第一儿童福利院的图书馆藏书6000册,这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儿童图书馆之一。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迎接解放的“小信使”

儿童福利站还负责向贫困儿童和家庭发放中国福利机构的捐款和救济。1948年春天,新闸路金家巷发生火灾,1800多名居民无家可归。当时,国民政府忙于内战。第一儿童福利站立即向中国救援队申请18000公斤救援大米。福利院组织“肖先生”在3天内完成了对金稼祥灾民的走访、登记和发放救济大米,以缓解灾民的燃眉之急。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儿童福利机构正在向贫困儿童发放大米

1949年春天,上海一片混乱。为了人员安全,儿童福利站暂停日间活动。晚上,“小绅士”来到福利站做欢迎标语和缝丝带。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时,儿童福利院的“小先生”是第一个出现在街上的队伍,孩子们唱着“解放区的日子是晴朗的日子”来欢迎上海的解放。

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1950年2月,三个儿童福利站重组为妇幼保健站、儿童文化站和儿童图书馆,儿童福利站工作完成。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聆听红色印记:中国福利会第一儿童福利站遗址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