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3字,读完约2分钟
据《劳动》报道,在空静安寺的街道上,无人驾驶飞机定期检查所有受保护的建筑物;每栋建筑都配有基于日历的动态位移检测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与网格中心实时相连;张远的170座历史建筑是“一楼一档”建筑。未来,静安的每一座历史保护建筑都将拥有自己的档案;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区级专职文物保护机构,并在抢救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后成立了专职队伍...静安区通过智慧手段和制度创新保留了城市的文化背景。
文物保护有实体
近日,全市首家区级专职文物保护机构——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揭牌。该中心具体负责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的收集、利用和整理,日常检查、修缮预审和成果宣传;推荐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抢救性发掘、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资源;区域内有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监督等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的持续保护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这一保护机构的建立,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拥有了区级单位和队伍。”
静安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有南京西路、豫园路(静安段)、衡山路-复兴路(静安段)和陕西北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街三个历史文化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26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207处。
保护和继承历史背景
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是静安区的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静安区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将文物保护纳入了区域文化战略部署。《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继承和“激活”优秀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区文物局积极开展对四兴仓库抗日战争纪念馆、荣故居、白乐门舞厅、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新野坊)、上海茂名路故居、远利典当行旧址、河南会馆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阅办)旧址等文物建筑的修缮和监管工作, 以确保从设计到施工的维修过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旧的可以按旧换新。
在改造过程中,静安区还积极吸纳国际团队,以开放的眼光,将更先进的理念注入到文物保护中。例如,在陕西北路荣故居修复工程中,静安积极协调社会力量,聘请欧洲最有经验的文物修复工匠,与中国工匠合作,历时六年完成了三层西式民居的修复。去年10月,荣故居近70年来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