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2字,读完约4分钟

当“龙凤旗袍”的年轻传承人一个接一个地学习传统技艺的时候,经过六年路对面修缮后重新开放的“荣斋”,迎来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展览;当静安区文化中心的非遗产体验室举办婚礼时,一楼大厅的爵士周末欢迎熙熙攘攘的观众。静安区围绕“中心城市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目标,继续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在过去的两天里,静安公园的草坪上举行了12场精彩的演出,如探戈三重奏和法国流动歌剧。文化随处可见,人们可以欣赏表演。静安谱写文化新篇章。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文化传播服务的全面覆盖

在过去的一年里,静安区的年轻白领经历了亲手制作的活动,如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印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指挥凯做蛋糕等,这些都是静安区文化中心提供的“福利”。"年轻人喜欢的文化活动颠覆了我对文化中心的固有印象。"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2017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改造,静安区文化中心重新对外开放。新翻修的文化中心呈“惠”字形,周围有四栋建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验场所,包括文艺剧院、平潭书店、专题展厅、艺术教室、舞蹈排练室、手工教室和非遗产体验室。静安区文化中心主任魏燕华说,在静安生活和工作的有很多白领和外国人。有必要开放博物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把博物馆里的‘独唱’变成社会的‘合唱’,让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静安区按照“文化体验馆”的定位,将展览、讲座、表演和手工体验引入文化中心,一年内举办了7500多场活动,参与人数达468400人。“市民去文化中心可以体验和享受文化。同时,文化中心的“文化”也在博物馆之外。它不仅是市民艺术培训中心、艺术体验中心、艺术展览中心,还是群体文化创作中心、文化集散中心和非遗产保护中心。”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华祥义说。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静安区利用公共文化传播平台和社区商业区的“市民剧场”等文化活动,整合艺术团、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将上海戏剧艺术中心、上海剧院等优秀群体的专业项目纳入传播菜单,积极传播文化。2017年,共举办了446场演出,派出了301名文学教师,使40多万人受益。目前,四级配送服务已经全面覆盖。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静安的公共文化也是开放的、多元的、国际化的。静安利用其地理位置,与印度、意大利和墨西哥驻该地区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开展合作。中印跨媒体剧《种植魅力:天竺之花》、《意大利周》电影放映、墨西哥吉他四重奏等。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文化中心,跨文化的经历让公众大开眼界。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创建具有身份的品牌

两区合并后,现代戏剧谷发生了新的变化。全新单元“名剧秀”在一个月内整合了往年“演出季”的剧目,戏剧谷已悄然成为“戏剧节”品牌。

今年5月,来自8个国家的17部中外名剧在话剧谷著名话剧表演区演出,共36场演出,其中6场为国内首次演出,14场为上海首次演出。

为了实现“在家看好戏”的目标,静安区还出台了门票补贴政策,补贴总额达数百万元。在戏剧谷期间,静安区文化中心通过“市民剧场”部分向14个街道和城镇发送了9部不同的戏剧,还主办了以南京西路为主轴的“戏剧文化轴”部分。北美、南美、亚洲和爱丁堡的参与团体与中国表演团体一起举办了165场特别表演,将戏剧艺术注入到诸如静安公园和乌江路商业街等开放的街道上。

“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全城有戏”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戏剧观众的培养。文化中心的玉兰书店,一张5元的门票和一杯茶,老听众可以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车费不贵,但可以培养文化消费的习惯。静安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个热爱文化的观众。魏燕华说,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保证公益性,在提供高质量文化活动的同时,要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独唱”变“合唱” 静安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延伸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