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3字,读完约3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11月20日,区青年学生课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区教育局德育办公室在永兴路二小学联合举办了“促进馆教结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小学博物馆课程建设展览,宣传学校在构建“一馆三课时”博物馆课程模式、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也是2018年静安教育学术季推出的一系列重点活动之一。
记者从永兴路二小学校长胡处了解到,在展览现场的主题报告《携手共进,让学习真正发生:馆教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教师团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从聚集人类智慧的博物馆开始,开发博物馆本位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各种博物馆学习广博的知识。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馆三课时”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是参观前的指导课: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博物馆的概况,帮助学生对参观场地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明确参观的目的;第二课时是现场参观场馆的实践课。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小组或学生参观博物馆,核实并完成相关任务清单;第三节课是参观后的分享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交流并分享参观后的感受和收获。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艺术与人文、科技、工业与生活等20个场馆的课程开发。根据五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每个年级设置了四个系列课程的场地。例如,一年级是上海眼镜博物馆、昆虫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和中国乳品博物馆;三级是武术博物馆、铁路博物馆、上海消防博物馆和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五年级有银行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和上海禁毒科学教育中心等课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里应该至少经历20门博物馆课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校还与信息技术公司共同设计开发了“博物馆课程”微信学习平台。该平台现在有来自上海31个场馆的在线学习内容,分为四类:自然、科学、历史和艺术,供学生在家或与家人一起观看和学习。
据了解,学校还建立了博物馆课程网络评估系统。每次学生参观博物馆,他的电子文件都会留下“我的脚印”。学生将根据参观情况得到相应的探索价值。从“实践”、“发现”和“思考”三个维度,他们将形成自己的博物馆学习雷达图。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在校园名单和班级名单中的位置,以及同行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
永兴路二小学博物馆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同时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也提高了。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研究和开发博物馆课程和教科书拓宽了教学视野。学校教师团队的“基于科普场馆资源开发与设计的小学自然教学实践研究”项目也被列为上海市教育学会的重点课题;教学案例《博大精深的古代艺术殿堂——走近上海博物馆》荣获第八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学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