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0字,读完约4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你、我和住在上海的他都亲身感受到了周围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家乡”在记忆中可能已经变得斑驳而支离破碎,但曾经住在石门二路街张家寨的老居民却很幸运。虽然“张家寨”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早已消失,但那些古老的房屋、人和物都被照相机保存了下来。

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11月29日下午,在石门路街道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回到张家寨”主题活动中,这些老邻居再次相聚,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起回忆起邻里的真情,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几十年,几十年,几十年。这是我们四十年前拍的电影。”那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有结婚,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几十年了。一张“40年后重逢”的全家福照片,为张家寨的老邻居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也开启了这场跨越40年的重逢。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勰,东方广播中心主任翁为民出席了活动,并共同为石门二路街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展览活动揭幕。上海音像图书馆党委书记霍秋林向当地居民谢荣根赠送捐赠证书。

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70岁的谢荣根(音译)从安徽省马鞍山市回来,带来了张2001年拍摄的房子被拆除前的最后一张照片。“这是在,我爬到四楼,张的家就在那里。”谢荣根指着照片回忆道。当时,张家寨一个接一个地被分批拆除,他穿梭于小巷中的亭台楼阁之间,从各个角度为张家寨留下了最后的形象。谢荣根说,虽然张家寨不是他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却是留下最深印记的地方,因为他的童年是在这里留下的,他的邻居友好和睦。

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同一天,历史学家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刘建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余、张家寨小区党委书记鲍、张家寨小区居民代表卢爱琴等就改革开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进行了座谈。在互动中,刘建军说,40年前发生在张家寨的人和事可以吸引人,打动人,不仅是通过寻找历史记忆和感知时代的变化,还可以通过住在像张家寨这样的小巷里,这凝聚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小巷文化本身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连接点."

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记者了解到,在北京西路和新闸路之间,东接石门二路,西接泰兴路,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张家寨”。新中国成立以来,张家寨社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居住结构和石库门街区风格,成为国内外媒体观察上海民生变迁的窗口。1978年10月,日本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带领摄制组来到张家寨巷,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家,以张家寨居民的生活场景为素材,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新风:与上海居民一起生活》。在他的镜头下,有新生的婴儿,陪伴他们的年轻情侣,每天集体清扫马路的例行公事,还有社区里人们做快乐的事情和看热闹的生动场景。继那一年的照片之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音像信息博物馆于今年6月发起了“寻找你40年前”的全媒体征集活动。在过去的五个月里,那一年的纪录片中发现了十多个角色。这个娃娃在幼年时从国外留学归来,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壁画艺术家;曾经是居委会干部的卢爱琴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传道授业的大学教师。一些人搬到了上海的故土,追求幸福。

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除了40年前的影像,上海广播电视台还在1998年和2018年制作了两部以张家寨社区为主题的纪录片。为了留下特别的纪念,一部新电影《阿拉张家斋》在活动现场向老居民放映,这部电影综合了这三个珍贵的视频资料。影片通过新旧材料的融合,以张家寨为中心,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在饮食、服饰、住房和交通方面的变化轨迹。石门二路街道表示,电影和图像记录了张家寨社区过去40年的珍贵记忆,承载着居民们生活中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未来,街道将继续展示勇于站在最前沿、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继续在社区治理中发展创新,努力前行,赋予“美丽家园”更深更长的精神文化内涵。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石门二路街道举行"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