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8字,读完约5分钟
近日,天目西路街道的居民发现,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他们佩戴工作证,携带新设备——“零距离”探访包。打开探视包,里面有一个“八件套”:居委会线下的“服务清单”,居委会线上的“棕榈收藏”公共号码“用户指南”,对“工作账户”的探视,以及街区里的“家庭档案”。鞋套、手电筒、便利贴和钢笔也为这次访问做好了充分准备...
天目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走访和联系群众是居委会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面对新形势,街道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出了“零距离”的参观要求。目的是宣传新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能伸开双腿”,“与群众说话,关注人心”,提出“实现情感上的心连心与身体上的零距离”,使居委会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得以更新。
让年轻的社会工作者“聊天”
穿过街道是居委会干部的看家本领。然而,随着社会工作者的年轻化,“不敢敲门”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社会工作者工作能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次“零距离”访问明确了社会工作者第一次访问的“六个一”任务,包括:透露身份、发送服务、了解家庭情况、宣传、询问需求、寻找一批人才,让社会工作者带着话题和信心上门。
来自康华居委会的年轻社会工作者肖扬(音译)告诉记者,在走访居民家庭时,他们必须佩戴证件以显示自己的身份,然后在网上和网下发送“服务包”:“居委会线”下的“居儿儿”,“居委会线”上的公共号码“掌上交易所”的“服务清单”+“用户指南”。一个有一份档案的家庭档案也应该随身携带,无论是独居、空巢还是三口之家,每次探访都应该记录下来。
参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居民的需求。天目西路的街道上有一条不成文的“铁律”:居民提出的要求不经研究不能直接否定。意见和建议记录在“家庭档案”和“工作手册”中,可以当场答复的,比较复杂的,带回居委会例会讨论,处理反馈都包含在第一次询问接待流程中。
“带着任务去参观,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出门前准备一节课,知道你想说什么,有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务。例如,最近的重点是促进垃圾分类和改变行业委员会。我可以把工作和参观结合起来,既有主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工小杨说。
“在线访问”部分家庭
零距离访问的初衷是拉近感情,访问需要以居民欢迎的方式进行。然而,一些社区的居民都是员工,白天不在家,一些居民会明确表示他们不想让居委会来拜访。面对这种情况,天目西路街道的家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标注了三种类型的家庭:甲级家庭:明确表示不想去住宅区的家庭。那么,他们想怎样交流呢?电话联系、微信联系、电子邮件联系或其他。b类家庭:他们可以正常拜访家庭,没有特殊情况。丙类家庭:老年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低保家庭、特殊对象等特殊群体,建议“街区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走访力度。
一位卓悦居民说:“我平时不太关注居委会,但我不排斥政府的关注,但我的工作很忙,所以关注社区公共号或者加入居委会的社区联络小组都是好的。”/きだ124240/It也乐于阅读新闻并接受在线访问。”
激活“家庭文件”
居民委员会干部并不总是有他们掌握社区情况的书面记录。一旦被调走,新来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情况。在这次“零距离”走访中,天目西路街道建立了一户一档的“家庭档案”,并将其纳入居委会的标准化内容,解决了家庭档案的“标准化”和“连续性”问题。
打开“街区长”家庭档案簿,明确责任街区面积、户数、每周出诊次数以及每个家庭的人数。在“目录”表上,还详细记录了每个家庭的探视时间,提醒“组长”哪些家庭没有被覆盖,哪些家庭应该联系探视。
当然,家庭档案不是一劳永逸的。“家庭档案”建立后,有必要在正常探视期间随时更新家庭情况。家庭是否有变化,家庭成员是否有变化,每次提出的要求、意见和建议都记录并反映在一个文件中。动态地“绘制”一个家庭的面貌,并使“家庭文件”活起来。
解决“不做决定就走路”的问题
铁路新村小区居民张说,居委会最怕的就是“调查完了”,下次再来会很尴尬。因此,“零距离”走访联系系统紧密结合现有的线上线下群众服务机制、街道级干部和部门的居委会制度、双月一次的“舆情分析会”制度,分层次、分类别解决走访中的问题。对于可以通过居民自治和共同治理完成的“微观实践”和“微观改造”,街道的“添木自治基金”将给予支持。
例如,河台社区公共场所的随意晾晒问题尤为严重,居民们纷纷询问是否有可能建一个户外儿童公园。在设计公司工作的居民主动提出先制作一张效果图,并很快在居民中达成共识。随后,居委会设计了两个主题公园“蓝色和绿色”的效果图,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向街道申请“自治基金”,以便在访问期间迅速解决问题。
天目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新时期要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构建“脚尖+指尖”的线上线下服务群众机制,赢得群众信任,为世界发展凝聚更广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