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4字,读完约4分钟
干垃圾,湿垃圾...一个垃圾袋相当于一个桶。即使没有志愿者站在垃圾桶旁边,居民们也会互相监督和提醒,不加搅拌地扔出去。每天晚上,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静安寺街每个居民区的垃圾房前。这种有序的垃圾投放得益于静安区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的新做法,形成了一批“基层好做法”,可为垃圾分类推广提供借鉴和复制。
华山路303弄
用自制堆肥建一个菜园
最近,华山路303弄蔡元培故居附近的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土地正在被改造成一个绿色环保的菜园。这个好主意源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异想天开”:这个菜园能不能变成一个环保的菜园,居民家产生的湿垃圾能不能变成肥料,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能不能送给社区里孤独的老人。
京华小区党支部书记张含韵告诉记者,延安宾馆、光明食品集团、地铁14号线等合作建设单位都支持居民的想法,延安宾馆还与居委会签署了合作改造菜园的协议。“我们的花园大概还有一个多月才能完工。届时,街道将提供湿垃圾处理设备,以便居民可以堆肥一些湿垃圾,并使用它作为肥料的花园。通过这种方式,居民还可以对废物分类资源的回收过程有一种直观的感觉。”张含韵说过。
京华居住区有1325户居民,3404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区的垃圾运送时间特别设定在7:30-10:30和17:30-20:30。“一般来说,在上午10: 30,老人几乎完成了他们买的蔬菜,他们需要扔掉蔬菜的外壳。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大部分老人已经吃过晚饭,出去散步了,只是扔垃圾。”张含韵还表示,每天,在垃圾房开放前15分钟和结束前15分钟,志愿者们会带上电动喇叭,在社区里走一圈进行广播,提醒居民扔垃圾。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每天都会上门来照顾老人,并在倒垃圾前帮忙分垃圾。
胶州大厦
根据需要增加垃圾传送时间
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回收桶是住宅区垃圾分类的“硬骨头”。我们可以想象改变把垃圾拿到楼下扔进垃圾房的生活习惯有多困难。静安小区胶州大厦物业管理面临困境,一次性完成了撤桶。同时,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增加了垃圾的运送时间,将文明变成了“电梯的距离”。
经过充分的宣传和热身,胶州大厦撤桶的第一天顺利通过。居民的积极合作给物业和居委会带来了信心。从桶被收回的第二天起,物业就派了额外的清洁人员来巡视整栋楼,同时,在送货过程中出错的居民也被公布在家里。到了第七天,居民的错投和错投基本上消失了。考虑到胶州大厦的办公性质和居住功能并存,经过反复考虑,房管局和物业决定将垃圾运送时间从“一刀切”的模式改为根据需要增加时间。
大楼内一家企业的工作时间为上午9: 00至下午5: 00,与“上午7: 00至晚上9: 00和下午6: 00至晚上8: 00”的交付时间错开。考虑到特殊情况,在公司保证分类交付的基础上,该物业在大厦保安办公室存放了一把垃圾隔间的备用钥匙,以便公司根据自己的上下班时间进行交付。对于一些居民提出的“周末家庭多,产生的垃圾会相应增加,垃圾运送时间可增加一个小时”的要求,楼盘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因此,在桶被移走后的第二个周末,居民们惊喜地发现垃圾房从13: 00增加到14: 00,增加了一个小时。
裕华小区
垃圾分类从子项开始
如何让孩子熟悉垃圾分类知识是一门科学。为此,裕华小区与华山美术幼儿园合作,通过“社区-校园-家庭”联动的方式,为不同年龄的儿童“定制”有趣的互动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无论是幼儿园小班的班级竞赛,还是中产阶级的“户外象棋游戏”,还是大班儿童的知识普及和互动游戏,孩子们都会在游戏中问一些尴尬的问题,帮助大人“检查漏洞,填补空白”。
在垃圾分类中,许多居住区的“后街小巷”成了工作中的“盲点”。在常熟路85弄常熟社区,3栋楼的36户居民遇到了“垃圾应该扔在哪里?”问题是。原来,这里的36户人家总是把他们的生活垃圾放在路边专为商家准备的垃圾桶里。垃圾分类开始后,垃圾的归属和责任的划分使得商家很难规定居民不能再使用他们的垃圾箱。如果居民正常的生活垃圾不能放进去,我该怎么办?居委会适应当地情况。一方面,对沿街18家企业实行“一户一桶”责任制,从源头上规范垃圾分类,确保垃圾“有扔的地方,能扔的倒”;另一方面,36户家庭临时增加了垃圾桶,并与商家协商将垃圾桶放在商家的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