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9字,读完约5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静安寺商业区有很多商业建筑。如何让企业和建筑物内的物业管理人员主动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化工作,已经成为管理者必须回答的一个“测试问题”。因此,静安寺街将静安中华大厦作为垃圾分类的“样板建筑”,在党建的指导下探索商业建筑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模式。
据介绍,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党委领导、党员带头、产权负责、企业自主、电网保障”。具体来说,街道和建筑党委制定了“一楼一策”;党员率先学习,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并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物业公司加强硬件升级和服务管理支持,优化垃圾分类回收和运输流程,确保垃圾分类从源头做起;建筑企业签订协议,承诺信守承诺,自我管理,相互监督;整合城市管理、城市绿化、市场监管、公安等行政执法力量,成立专门队伍开展执法监督。通过多管齐下的方法,明确了商业建筑垃圾分类中各参与者的任务和责任,形成了垃圾分类责任的闭环,促进了建筑垃圾分类的细化和实施。
升级垃圾处理设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安中华大厦所有楼层的垃圾收集分类站和垃圾房均已升级并投入使用。
位于大楼后门的垃圾收集分拣站不仅配备了智能垃圾分拣回收设备,具有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材料等不同种类的垃圾投放窗口,还专门配备了一套湿垃圾处理设备。“现在大楼里有200多名房客,2000多人工作,只有少数是餐饮商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主要是午餐和水果的残渣。每天晚上,清洁人员会将每层楼的湿垃圾收集并运送到分拣站进行脱水和压缩。”静安中华大厦的物业经理邹飞(音译)表示,经过处理后,该大厦每天将产生约半桶湿垃圾,相当于一个簸箕大小,因此它不需要每天用环卫车运送。“有时候,只要打个电话,环卫公司就会派人把它拿走。”
为了方便办公人员将垃圾扔在他们工作的楼层上,大厦物业将把每层的污水都改成垃圾房。记者在18楼的垃圾房看到,房间里放着一个60升的湿垃圾桶、一个100升的干垃圾桶、一个100升的可回收垃圾桶和一个放有毒有害垃圾的小篮子。墙上贴着分类标识和《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和运送指南》。
除了配备四个垃圾分类容器和三名清洁人员每天两次收集、运输和分类干湿垃圾外,该建筑物业还在每个垃圾房专门安装了一个洗脸盆,方便自带饭菜的员工洗碗。与此同时,我们建议并鼓励每个人在把外卖饭盒放入干燥的垃圾箱之前,先把它们倒出来,把汤洗干净。
垃圾分类被写入协议
除了硬件改造,所有措施都要跟上。为此,建筑物业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入驻企业应签订《静安中华大厦物业服务补充协议》和《静安中华大厦垃圾分类管理公约》。
在阅读了这两份文件后,记者发现《管理公约》主要明确了建筑物内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投放方式、分类和收集方式、分类管理责任和管理方法,希望所有公司都能遵守政府规定,响应《建筑公约》。《物业服务补充协议》主要包括甲方(物业)需要在公共建筑内设置分类容器,乙方(业主和租户)有义务限制公司员工和访客实施垃圾分类。如乙方不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甲方有权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将乙方的未分类垃圾退还给乙方,由此产生的责任由乙方承担
签订两份文件后,建筑内各企业不仅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要相互监督,形成建筑垃圾分类责任的闭环。因为如果任何楼层的垃圾被发现是未分类的,整个楼层的公司将承担连带责任。相反,对于垃圾分类好的楼层,物业公司不仅会给垃圾房配备香水、高档洗手液等服务,而且楼层上的企业也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物业增值服务。
对于一些有抵触情绪的企业,邹宇坦言,只有通过“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才能意识到物业和企业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一旦物业因垃圾分类不清而受到惩罚,肯定要付出更多努力来纠正,那么其他方面的管理服务质量就会下降,楼宇的整体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企业自律党员带头
搞好垃圾分类的关键之一是建筑内的企业。已在静安中华大厦经营12年的上海秀昭龙源贸易有限公司,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企业代表之一。
该公司员工吴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日资企业,该公司专门为员工配备了一个餐厅,用于午餐、小吃和水果,并从源头上清理垃圾。“我们不允许在办公区吃饭,所以我们放了一个干垃圾桶。房间里有一个迷你三合一垃圾桶,你可以在里面吃东西。所有湿垃圾都收集在这里,下班前放在垃圾房。”吴还告诉记者,公司所有的清洁工作都是由10名员工完成的,包括垃圾分类。“我们办公室的墙上有两个转盘。转盘上有各种清洁任务。每个人都通过转动转盘来决定自己的清洁任务。每个人每天下午5: 15集体打扫。”
吴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静安中华大厦联合党支部书记。为此,她不仅在公司做好了垃圾分类工作,还带领联合党支部的50多名党员在各自部门以身作则,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从自己做起,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志愿者,引导更多的人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白领党员必须在垃圾分类方面领先。”吴说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