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4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2019感动上海人……这一年是浦东市场监督局党支部副书记徐敏的亮点。从企业注册窗口的第一线到现在,徐敏已经成为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的领导者。在过去的26年里,见证了祖国的成长和浦东的腾飞。以勤奋创新的工作作风,通过平凡的坚持追求卓越。
改革浪潮中的奋斗者
1993年,30岁的徐敏加入了当时的浦东工商局。当时浦东刚刚起步,很多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市场准入非常严格。徐敏和他的同事的工作是确保“注册”。喜欢思考的徐敏会去找原因、查阅资料、咨询领导、咨询其他部门,然后在企业不能出具证明时记录解决方案。渐渐地,一些解决方案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徐敏也开设了一个“专家诊所”。
进入新世纪,浦东发展逐步步入正轨,在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并联审批、放宽市场准入等体制改革中开始发挥力量,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酝酿。在他的工作中,徐敏和他的同事们运用他们的大脑,探索经验和改进方法,从最初的政策执行者转变为改革的开拓者。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建设。与自贸区建设同步,浦东率先启动上海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浦东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三位一体”。2014年1月1日,浦东市场监督局正式成立。2016年3月1日,增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监管总局”。
"企业的困难是改革的重点."徐敏动情地说:“我们提出的每一项改革,都必须考虑能否复制和推广。”徐敏浦东市场监督局成立五年多来,不断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改革发展,保障民生利益。先后推出“双十条”等120项市场准入便利化创新措施,其中88%已形成各级机构文件,近50%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推广。
探索服务企业的脉搏
注册窗口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第一个障碍。徐敏所做的就是关心这片热土,让它长出小树,长成森林。
2018年初,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正式成立。一年来,徐敏带领浦东市场监管局登记发证分局的11名年轻骨干,服务了数百家企业,解决了600多件企业登记注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渐渐地,同事们把徐敏的“徐敏工作方法”概括为“加减乘除”。
“加”意味着改革的力度+服务的温度。自2015年以来,公众对创业和创新的热情高涨,新企业数量激增,新需求不断涌现。徐敏参与并推动了“没有否决权的窗口”服务机制的制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建后,浦东再次迎来了企业创业的浪潮,徐敏推动了企业注册“规范性文本”的制定,使申请人可以随意使用。徐敏一直将“创造一扇有温度的窗户”作为其行动标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徐敏。徐敏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并加班加点。
“降低”意味着消除障碍,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面对各种企业需求,徐敏坚持“设置无路障路标”。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涉及企业注册的“双通报”工作中,徐敏首次组织了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培训,重点介绍了已取消、已审批、已变更备案的事项,并首次向企业通报了改革措施。
“多元化”意味着拓展空服务空间,扩大服务效果。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徐敏带领同事考察了500多家企业,召开了30多次座谈会,联系并走访了近30家孵化器企业。服务形式从过去的一对一、面对面坐在窗口前,扩展到灵活多样的点对点、线下到线上,服务空房间更广;服务内容逐渐从注册许可扩展到市场监管的其他领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指导服务。
“排除”意味着消除企业注册的繁文缛节,消除企业家的困难。2014年,当时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企业简单注销。浦东主动争取对简单取消企业的研究工作,徐敏立即安排人员主动对接并参与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2015年,浦东成为中国首批被简单取消的试点企业。随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许常民对同事们说:“我们发放的每一个许可证都不再是一张冷冰冰的纸,而是一大堆充满热度、厚度和亮度的创新。”这句话已经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最初之心”。每个人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市场参与者解决各种难题,更好地弘扬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