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6字,读完约3分钟
据《劳动新闻》报道,未来三年,临港新区将提升1万名一线工人的技能,为重点行业储备1万名技能型人才。5月26日,在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中国临港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人劳动技能大赛推介会上,临港新区工人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未来三年内,新区熟练工人比例将提升至60%以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出席会议,并为“中国临港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职工培训基地”和“上海临港工业园区总工会(徐汇、闵行、松江)”揭牌。
此次公布的《中国(上海)临港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人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关注新区重点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空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稀缺职业(岗位),以新区工业大学为载体,以产业为载体,其中提升工人技能的“一亿”计划包括:新建一所工业大学,建立10个工业培训基地,选择100名“香港附近的工匠”,培训1000名“香港附近的学徒”,提升1万名一线工人的技能,为重点行业储备1万名技能型人才。
据了解,新区将以此为契机,推进“临港新区职工技能鉴定中心”的建设。通过认证中心建设,扩大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对员工技能评价的自主权,在临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级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开展技能水平认证试点工作,推动新区新兴产业员工技能水平新标准的认可。
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周琦在会上说,通过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大赛,将进一步把临港新区的人才培养改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促进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各级工会要在劳动技能竞赛培训、培训、竞争、晋升和激励中发挥“五位一体”的作用,为新港区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培养和储备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此,他提出了三个要求。首先,他希望临港发挥人才高地效应,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标准的“催化剂”;二是充分利用规划中提到的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工业大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三是充分利用技能水平鉴定试点,使之成为加快技能型人才建设的“助推器”。
“工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在国家实施产学结合战略的背景下,把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学生需求联系起来,为新区的发展服务,为振兴工业服务,为创新大学培养模式服务。”作为该计划的亮点之一,临港新区工业大学在参与“临港新区员工技能提升计划”的过程中,将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工业网络大学”的要求,主动与上海临港市民开放大学等高校合作,凸显临港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网络教学,打造临港新区特色。
临港新区不仅要建成具有强大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而且要成为上海建设优秀全球城市规划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示范区,辐射整个城市。因此,上海市总工会引导和推动临港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和临港松江科技城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工会联合会。通过规章制度的结合,建立工会组织、员工实践项目、娱乐体育等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的有效覆盖,增强员工的利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