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据浦东新区报道,2004年,住在周家渡街叶雪二村的魏民,开始了他的第一台单反相机。从那以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出门时总是背着相机,用镜头记录下合适的场景。在过去的16年里,超过50,000张照片被选中后储存在电脑里。

“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只要你能看到过去,你就能看到未来。我录制了许多周的绝版场景。在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再次“走进”照片观看这段历史。这种拍摄过程非常有趣。”魏民说。

棚户区的生活故事

魏民70岁了。三十一年前,他和家人从永嘉路搬到了周家渡。当时,周围地区是一个现代城市社区和旧棚户区,工厂和住宅建筑的混合状态。从黄浦江一直向南,你会看到码头和大型工厂、凌乱的棚户区、公共住宅区和少量的商业建筑。

“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林三世博园附近有一条董淑富路。这条路的名字来源于这个棚户区。它曾经被称为董淑富。”魏民说。早年,这个棚户区附近曾有一座小庙,后来被周围的村民改成了私立学校,并被称为“自习室”。位于小庙东侧的区域名为“东书房”。世博会搬迁后,东书房的居民被安置在林三世博园区,每个人居住多年的区域名称被改为新的道路名称并保留下来。

“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对魏民来说,东书房是摄影的宝库。“我听说这个地方已经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区域。我预见到了巨大的变化,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记录这个故事。”魏民说。

因此,在夏天,孩子们只穿短裤和拖鞋玩耍,流行的“白薇烤鸡”,和几乎没有遮蔽物的露天公共便池...魏民就像与世博会的搬迁过程赛跑一样,抓拍到了即将在东书房消失的场景。2005年,东书房的搬迁一个接一个地开始,新的目标在他的镜头里被加入:被搬迁的家庭、打工的民工和寂静的废墟的表达。”对周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我想同时记录下这些变化。从旧工厂、棚户区到现代社区,人们的观念和观念会发生什么变化?”魏民说。

“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摄像机转向社区生计

在最新的照片中,魏民对这张照片最满意:街摊上的年轻人一手拿着荧光棒,一手拿着手机,显示着手机的二维码,而同一位年轻顾客扫描代码并付款,照片的背景是一个类似飞碟的美本中心。

“街头摊点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销售方式,而移动支付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支付方式。原创和高级的碰撞非常有趣。”魏民说虽然他老了,但他仍然对新事物感兴趣。

如今,周家渡充满了新鲜事物,尤其是黄浦江畔:一个世界级的中央公共活动区正在这里兴建,电子竞技、马术和各种高端展览让韦敏大开眼界。在那些日子里,这里拍的照片基本上围绕着渡船:帮助三轮车着陆的动力绞车,指导乘客使用交通卡的值班阿姨,等等。魏民认为,这描绘了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过程。“黄浦江已经从一条服务工业和交通的河流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活区。”

“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如今,像叶雪第二村这样的公共住房社区已经取代了东书房,成为该地区最合格的建筑。魏民手中的相机也从最初的佳能300d升级到了1000d,然后被5dii取代。他开始将镜头转向他居住的社区:“社区自治、志愿者团队、文化社会...这些东西很枯燥,但它们有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我们的社区服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让后代‘走进’照片观历史” 浦东市民用镜头留下周家渡记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