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0字,读完约4分钟
5月19日上午,2019上海科技奖揭晓。经过“3+1”一轮专家评审并经奖励委员会批准,从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提名的835项(人)中选出308项(人)。这些成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在打破外资垄断、满足国家尖端和战略性科技需求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浦东“遍地开花”,或者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或者正在“蹲着跑着”进行科技创新。
浦东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今年颁发的上海市科技奖中,田禾和陈亚柱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英雄奖,并首次获得了200万元的科技英雄奖;许、郭、何斌、曹玉才、蒋玉刚、吴、、、刘振民、王等10人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共有294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上海市首次单独设立的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有“特别奖”,是近年来特别奖最多的一年。两位外国专家卢克·塔尔维(比利时)和余金权(美国)获得了上海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市科委介绍,从技术领域来看,能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医疗技术、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实力,获奖成果一直保持领先,分别占20.41%、19.05%和11.22%。其中,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成果共获得44.55%。
例如,上海华利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核心芯片特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发了交易处理cpu特殊工艺技术、科学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制造技术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特性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8.44亿元。
浦东企业也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深度培育”。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们在促进生产、教育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精确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12000吨全回转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机,提高了我国深海资源的开采能力和海上重型作业的起重能力,形成了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第一个特别奖是“三星通宇”浦东落地产业化
从《花儿与蝴蝶》到《三星与黑曜石》,三个重量级项目同时获得特别奖,打破了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别奖以来的获奖纪录。此前,在2016年和2018年,上海科技奖曾两次被授予“双黄蛋”。这意味着上海正在努力成为世界新学术思想、新科学发现、新技术发明和新工业方向的重要源泉。
本发明特别奖“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金属双极板及批量精密制造技术”在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步奖特别奖“基于脑可塑性理论新发展的上肢功能修复新方案”,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途径,而且加深了我们对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该行业也具有启示意义;上海工控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平台是上海全力打造的研发和改造功能平台之一,作为该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重大工业设备核心控制软件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推动了轨道交通、航空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的软件开发。
记者了解到,技术发明奖特别奖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新源动力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位于临港的上海志振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该技术已成功产业化,中国第一条金属双极板批量生产线已在浦东临港地区建成,年产量为50万块。
今年也是上海市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七个奖项首次在同一个舞台上亮相,科技英雄奖和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的评选由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首次在全国地方科学技术奖励体系中单独设立了科普奖;被提名的专家和获奖者具有更高的国际化程度...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提高政策来源能力、扶持产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创造创新文化等方面正在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