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5字,读完约4分钟
我感受到人们返回上海的信息,志愿帮助居民理发,调解邻里冲突...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上港街道姚三居委会书记顾敏一直坚守在岗位的第一线。“这是我长大的地方,从农田到现代城市。我们家见证了社区和浦东的巨大变化,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家园。”顾敏说。
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顾敏,生于1962年,浦东人。自2002年以来,他一直住在上港街姚三居委会。“它最初被称为三角地。2000年,原建筑被拆除。我的家人和我的母亲住在从农村的房子。”回忆起小时候,顾敏还记得我家周围有农田。每个人都住在平房里。我家门前的华钥路只有两条车道,没有私家车经过。只有一辆86路公共汽车。“那时,1毛钱可以用。坐在塘桥。如果你想去浦西,坐在东昌路,花6分钱就可以换车。”顾敏说。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浦东仍是一个农村地区。高中毕业后,顾敏来到北蔡第28国家棉纺厂工作了23年。“那时,公共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那时,我还年轻,骑了半个小时。沿路都是农村地区,没有建筑。”1988年,顾敏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那时,最浪漫的事情是带妻子出去约会。“那时,浦东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了周家渡,乘渡船去了浦西玩。”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从那时起,顾敏发现他居住的社区和浦东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当时,我对浦东的开发开放没有任何概念,但我看到陆家嘴开始大力建设,居民和工厂开始陆续搬迁,一些工人被并入我们的工厂。后来,街上有了更多的建筑物,道路和交通开始改变。”
在接下来的30年里,浦东的发展速度让顾敏大吃一惊。“现在华钥路已经变成了双向六车道,社区入口处有很多公交线路,不远处还有地铁。卢浦大桥建成后,龙窑路隧道开通,几分钟就可以到达浦西。”谈到国内的巨大变化,顾敏充满了宝藏。近年来,他和妻子生活休闲的重心也从浦西转移到了浦东。“在购物之前,我去了城市的百益商店和淮海路。现在浦东什么都有了,生活很方便。我好久没在浦西购物了。”
浦东变得越来越适合居住
后来,纺织业衰落了,顾敏工作的工厂关闭了。原来的工厂现在是中国的浦东干部学院。2007年,顾敏回到社区工作,当时他的双胞胎儿子正在准备高考。由于浦东的改革开放,各种金融机构聚集在浦东,两个儿子毕业后都在金融系统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顾敏已经是居委会书记,见证了世博会的盛况。“当世博会建成时,建筑车辆每天都要经过我们社区的大门。后来,当参观高峰,旅游巴士停在社区门口。”顾敏回忆说:“小时候,我每天都看到上海第三钢铁厂的大烟囱在冒烟。因为这是一家钢铁厂,所以造成了空地区的天然气差异。后来,由于世博会,上海第三钢铁厂搬迁了,但保留了该建筑,成为世博会场馆之一。”
社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顾敏说社区建成时没有私家车,所以没有固定的停车位。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区里私家车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我们从2011年开始用收取的停车费改造停车位和地下车库,现在有800多个停车位。”
展望更美好的未来[/s2/]
事实上,90岁的母亲马比更早见证了浦东的发展。“它曾经是一个农村地区。我们家门口有一条河,直通黄浦江。”回忆60多年前的浦东,马的依然历历在目。“我12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田里做农活,把蔬菜采摘到现在的后滩,那里有一个卖蔬菜的码头。”17岁时,马在上港一家毛纺厂工作。她努力工作。1956年,她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她去北京参加全国纺织先进生产者协会,她的家人还挂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1962年,马带着大儿子,与丈夫一起支持边疆建设17年。马云信回来后就退休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开始工作。“我从新疆回来的时候,浦东没什么变化。近年来,我的儿子和女儿经常带我出去参观,发现浦东真的很不一样。以前的农村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和看医生都比以前方便了。很多。”马叹了口气。
“最近,济阳路高速公路正在翻修,世博文化公园仍在社区后面重建。将来会有歌剧院和马术中心,”顾敏说。“当这些完成后,我会带我的家人出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