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78字,读完约12分钟
他们是愿意站在讲台上,永远聚集黄埔教育正能量的领导者;他们是区域创新的帮手,每天都在教育发展中创造新的变化;他们秉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宗旨,为创造“上海文化的优秀教育”而欢欣鼓舞。是他们努力让每一个微小的力量发光。
值此今年教师节之际,我们想讲一讲黄埔区六位教师的故事。其中,有的敢于在教育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把学校作为孩子幸福的起点,有的把“0-3岁”早期教育的科学指导空·怀特补上,有的经营着用艺术启迪孩子智慧的乐园,还有的帮助学生。由于篇幅有限,我们的文字只能反映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的一两个方面;但这足以让我们钦佩和感动,并给语文教育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希望。
陆启生:在深水区摸着石头就敢过河
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上海第八中学有一个最早的“男生班”。这是教育界轰动一时的教学实验,是陆启胜首先提出要建立“上海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四年来,他带头攻关,积极探索男孩教育规律,创造了有利于男孩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摸着石头过河,在“深水区”。
男孩教育的规则是什么?在过去的四年里,陆启胜“冲过”了所有的难关。
一个纯男生的班级不容易做,而且他不能成为一个茶馆。有些男孩当面“抵制”老师。陆启生知道,要教育男孩,不应该“来之不易”,而应该从旁攻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指导老师将“小组学习”引入男生班级。这样,每个班被分成四组:甲、乙、丙、丁,形成四个“小组”。男孩们都希望他们自己的“团队”带头,秘密竞争。这样,男生们就不敢在课堂上忽视,因为以后的考试成绩都在等着他们展示自己的“记录”。
晨跑是一项锻炼意志的运动。它现在是上海第八中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男孩可以轻松跑到1500米。起初,男孩们跑不下来,甚至班主任也焦急地要求缩短跑的距离。卢启生并没有放弃。从古希腊体育到现代科学,从历史到文化,他查阅和研究了大量的资料,耐心地与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希望每个人都坚信“跑步使人强壮和聪明。”后来,他设计了“三级长跑”。第一段是以高昂的士气喊口令,第二段是与时俱进,第三段是争夺第一名。这个创造性的想法不仅帮助男孩坚持科学的晨跑,还为他们的晨跑注入了快乐的元素。《晨跑的男孩》也被收入2014年上海文化年鉴。
在过去的4年中,一个由男生组成的团队参加了di创新思维大赛,在上海赛区获得一等奖,在中国获得二等奖,并直接晋级到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举行的全球总决赛;参加第28届上海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环境科学类竞赛,获得全市一等奖和“七杯”科学探索者奖,并在纽约世界人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奖。这一切的背后是陆启生的智慧和心血。
杨蓉: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的起点
上海实验小学校长和上海第一批高级教师
她不断突破“围墙”,创造了许多第一:上海第一个小学弦乐团的成立;建立第一所小学网上学校;第一批参与了小学学科拓展的实践;学校的科研成果成为上海第一所小学,并获得国家科学研究奖……她就是杨蓉: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的起点。
当杨蓉观察不同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时,他发现有些学生经常表演节目,而更多的学生只是欣赏和鼓掌。对此,她提出了“一切活动都要为全体学生着想”的观点。有些人担心这会引起混乱。因此,她和所有的班主任一起发起了一场关于“把活动的全过程还给学生”的大讨论,结论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让学生充满孩子般的兴趣和好奇心,收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教育行为。
如何让每个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和能力独立、自信地面对生动、美丽的世界。杨蓉和教师团队通过“真实验、真研究”形成了“开放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开设了75%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实践和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知生动完整的知识世界,巩固知识和技能水平,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另外25%是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学校按照“动静结合、多重体验”的原则进行组合,供学生选择。
杨蓉说,学校提出了“开放教育”的理念,使课程服务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因为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清楚地知道,从小为学生设计好的课程是儿童体验成长的平台,是培养个体生命意识的“孵化器”,是引领儿童走向幸福生活的灯塔。
早在2007年,杨蓉就开始研究小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在过去的九年里,我们探索了如何将核心素养和培训路径渗透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有道德的人提供示范。为了回到更高层次的原点,思考教育人的价值。在过去的五年里,她独立研究和开发了2个上海级项目,参与了2个上海级项目,出版了1部专著,编辑了2部专著。2012年,杨蓉作为上海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中共十八大。
毛红梅:让0-3岁的早期教育指导走向科学
黄浦区第一批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和上海市第一批高级教师
如今,上海有超过40万名0-3岁婴儿的父母,他们期待着每周都有科学育儿指导的彩信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然而,十多年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和早期教育指导的专业认知已经接近空·怀特。毛红梅是上海早期教育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先驱。
2004年,前幼儿园教师、研究员毛红梅来到卢湾区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现为黄埔区第一个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面对的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不知所措的家长和鲜有人涉足的早期教育指导领域。
0-3岁的婴儿有他们自己的发育规律。如果他们采取与幼儿园相同的活动和形式,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育儿指导实践研究的对比分析,她根据问题和需求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和实践,逐步厘清"育儿"和"育儿指导"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明确了父母是早期教育指导机构育儿指导的对象,在当时具有突破性意义。
当时,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没有现成的课程和教材。毛红梅在科研指导下,主持了市级项目“0-3岁幼儿早期教育指导课程研究”,提出了“以儿童为本、注重实践、服务家庭”的指导理念,构建了课程体系,开发并建立了系统的早期教育指导课程。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毛红梅带领教师从单一课程转向选修模块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首次提出了“健康维护、安全保障和发展支持”的目标,并在喂养、睡眠、家庭环境和行动促进等12个方面对家长提出了48项要求。在此基础上,收集了3000多个家庭育儿谜题和问题。筛选和分类形成了13个模块,如饮食喂养、粗动作、细动作、牙牙学语、亲子阅读、婴儿涂鸦、事故保护等。,形成了由生活和游戏两大方面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幼儿园课程纵向连接起来。
多年来,毛红梅在0-3岁幼儿早期教育指导领域的实践研究成果《0-3岁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4年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宋庆:用艺术启迪和照亮儿童的智慧
上海市黄浦区荷塘幼儿园园长,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假山流水、森林小径、红色校园建筑和绿色草坪相互映衬。走进上海黄浦区荷塘幼儿园,就像走进天线宝宝的天堂。走廊和窗台上到处都是儿童、教师和家长的创造性作品;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和老师开心地玩游戏;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每层都有不同风格的“卡通主题洗手间”。有女孩喜欢的地狱般的火车,男孩喜欢的海洋水手,还有充满想象力的3d动画故事...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这种创造性的盥洗室呢?正如宋庆所说:“办孩子们喜欢的幼儿园是我们的一贯追求。”经过10年的探索,宋庆用艺术启迪儿童的智慧。
宋庆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她带领团队创新设计了“护理用五色戒指”,并为需要特殊护理的儿童选择搭配颜色的手镯佩戴,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每天都能得到特殊护理。
我只听说过大学里的社区活动,但我没想到这个小幼儿园里会有社区。“森林舞蹈大会”、“超级儿童之声”、“小泥巴”、“梦想剧场”……有10多个!据介绍,荷塘幼儿园小社团的艺术活动是中、大班混合年龄和班级的活动。幼儿园鼓励孩子们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并参与社团的管理。父母不干涉孩子的选择,给他们更多发展空的自由,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每个学期的俱乐部招募、负责人选举和俱乐部实践都是由每个俱乐部自由选择和设计的。这就是孩子们常说的,“我的俱乐部是我的主人”。作为一所具有艺术特色的市级示范幼儿园,宋庆带领教师们对学前艺术教育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个小社区是孩子们玩耍和创造梦想的地方."荷塘幼儿园的社区活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第1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黄埔区第1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叶莎莎:一位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上海向明中学教师,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教学专家
熟悉叶莎莎的人都知道她在课堂上与众不同:她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向学生展示数学史的发展,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路径。
叶莎莎当老师才9年,她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然而,在教学改革中,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提倡学生挑战教科书、老师和权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和反馈知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活动,有更愉快的环境体验成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手、眼、口和时间,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中学习,参与中发展。
“她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开放之路’。当你得到一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方法和想法来解决它,而不是我是否刷过类似的话题。”她的学生杨飞驰说。
更重要的是,她可以从教学研究转向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这种双重身份使她比普通老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叶莎莎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其双重身份密不可分."作为老师的父亲,向明中学的数学老师张倩铭介绍了叶莎莎,她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师从李大潜院士。毕业后,她首先在黄埔区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因为她喜欢三尺讲台,2011年,她主动申请在向明中学教书。
2014年,叶莎莎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2015年,在首届上海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数学物理组特别奖,获得“上海市教学专家”称号,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陆丽萍:让每个孩子看到并成为自己
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年级组长,上海市教学模式提名奖获得者
陆丽萍倡导“让卓越成为习惯”的文化精神。每次上一节新课,她总是组织学生制定班级培训、班级规则、班级会徽、班级歌曲、个人发展计划,并建立班级日志、班级微型(日语)记录和班级网站。作为上海十佳班主任之一,她用她灵活的手臂扭转了学生们的心潮;她把平常琐碎的记录变成理性的思考,并将其浓缩成大约20万字的教育叙事。
作为理科班的班主任,她发现大部分理科班都是尖子生,有些学生觉得只要他们专注于比赛和成绩,他们对班级活动就不是很热情。她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自我管理委员会制度”——在“班级事务研究所”之下,有学习、劳动、生活、作风、宣传和纪律检查等部门,并赋予学生行政权力、立法权、人事权、司法权、活动权和监督权。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例如,在每周两次的丰富多彩的班会上,从策划到主持,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有用。
在高中冲刺之前,陆丽萍将带学生参观上海著名的学校,如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并与校友和教授进行对话。她希望学生们能够确定自己奋斗的方向。她还使用职业测试量表来帮助学生确定他们的职业方向和生活梦想;邀请家长、专家、校友和学生交流和理解他人梦想的过程;带领学生进入企业,预览他们的职业前景;在班级宣传栏中开设“理想大学”栏目,定期介绍世界或中国的名校。“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不仅带来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带来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陆丽萍说。
陆丽萍坦言,作为实验示范高中的教师,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天才儿童,但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在初中,他们是学校里最好的,他们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高智商。在新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损失”,在新环境中,主人就像森林一样。她说,当孩子是“成长导师”时,没有什么秘密,只是作为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帮助他们发现他们心中最真实的自己,成为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