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78字,读完约7分钟
黄埔区位于上海市中心。这里不仅有新的高端住宅区,还有历史悠久的老式住宅区,如石库门巷和老城厢。不同的住宅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显然不能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黄浦区总结了居民自治与共治的“四个会议”规则,并通过道路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电影管理委员会和行业委员会,可以打通社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使居住区的治理真正“活”起来。
管理将巧妙地治愈顽疾
重庆南路26弄属于黄埔区瑞金二路街瑞星居委会。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条小胡同东临南北高架路,西临雁荡路,是附近的一条重要道路。然而,真正使26巷出名的是以前在这里相当活跃的小巷食品市场。
26农贸市场改造前
20世纪80年代,马当路和巨鹿路附近的市场相继关闭,26巷逐渐成为临时商贩的聚集地,涵盖了从蔬菜和水果到新鲜土地和海洋的一切。然而,在方便周边居民购买食品的同时,26巷的居民却怨声载道,乱糟糟的,扰民的噪音,潜在的安全隐患,多重矛盾总是处于被触发的边缘。然而,集中街道改造总是多次反弹。
方在26巷住了70多年,他记得2014年11月5日是这条胡同重生的日子。当天,街道在巷子里贴出通知,正式禁止在“巷子菜市场”临时摆摊,只留下四个信誉好、质量好的摊位,由居民投票决定。老房自2008年起担任瑞星居民区“人民情感气象站”的气象员,他注意到居民对取缔临时食品市场的态度立即分成了两组:住在26巷的居民拍手叫好,而经常来买食品的非26巷居民却束手无策。
翻新后的26车道蔬菜市场临时摊位
最初,住宅区周围没有大型超市和食品市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居民总数的39%。没有这个弄堂食品市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为此,方与“气象站”的另外两位“高级气象学家”吴海珠、组成了“渝南路26巷管理委员会”,从一开始就负责监督流动摊贩和临时摊贩的经营管理,协调摊主与居民、摊主与摊主之间的矛盾和摩擦。经过一个多月的审讯,26巷的居民“目瞪口呆”,这条小巷不仅恢复了十多年未见的清洁,而且小贩们争夺地盘、互相叫嚷的“菜市场”场景也消失了。
此时,如何将居民的暂时“惊喜”转变为长期的“惊喜”,如何使管理模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管理委员会面临的新问题。三个管理委员会的“长老”和瑞星小区党支部书记钱亚珍制定了“一巷两摊”制度、季度例会制度和星级评定制度,规定流动摊点每天只能在早上6点到9点之间设立。立即清理“现场”,然后“撤退”。这条街小巷的墙上装有架子。当货架被拉下时,蔬菜就可以出售了。关闭货架是一种景观。与此同时,固定和流动摊点的摊主将每三个月与街道、居委会、管理委员会和居民一起开会。从2016年1月开始,每个季度将有200多名居民投票选出本月的星级摊位。
“现在‘星星’最多的摊主有6颗星星,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6星摊位。”方告诉记者,从过去的“抢地盘”到现在的摆摊,摊主们都急于表现好,争当“明星”,不仅解决了居民买菜的需求,而且摊主和居民也像老邻居一样成为了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大大提高,因为每个人都发现他们的要求得到了倾听,他们的问题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改造后的重庆南路26巷
社区中有许多自治组织
与石库门里弄相比,石库门里弄的建筑布局和里弄环境井然有序,多年来,老城区的居民由于居住环境恶劣,很少关注社区治理。2016年,黄浦区开始对老城区的隔间环境进行改造,脏乱消失,困扰人们的噪音逐渐减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持改造的正常效果,老城厢小区先后成立了四牌楼“道路管理委员会”和东街“电影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居民成为社区的积极志愿者。居民区首次制定了居民公约和自治条例。
在姚希住宅区,“九安劝导队”自治家园项目志愿者每天穿着统一的绿色背心,定期巡视四牌楼路和东街跳蚤市场。一旦发现乱摆摊和违规经营的迹象,他们会及时劝阻、举报和处理,以保持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姚希住宅区党总支书记邱定柱表示,通过“劝导队”志愿者的不断巡逻,不仅过去在四牌楼路和东街摆摊的摊贩不再出现,而且跨门经营的现象也消失了。
今年五一前夕,黄浦区半松园路街道姚江小区的许多居民收到了一份名为《家居文明守则》的“小蓝图”,其中包含了八条家居规定,涵盖了宠物饲养、房屋租赁、车辆驾驶和停放、社区交通、房屋装修、垃圾处理、物业管理费、邻里关系等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半松园路的街道上已经为每个行业委员会协会配备了法律顾问。通过购买服务,该街与三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协议,并指定专人担任行业委员会协会的律师顾问,为物业公司的选择或解聘以及行业委员会调整物业费用等重大问题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有了这些“专属律师”,行业委员会更有勇气和动力采取行动。有专家表示,《家居文明守则》的出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和工作,有效促进了社区自治、共治、德治和法治的进一步融合,促进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黄埔区老城厢
独特的“年楼”
照顾痴呆和残疾老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每一个痴呆和残疾老人的案例背后,都是一个、两个甚至几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以及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黄浦区的许多石库门里,老龄化的居住结构使“小老人”照顾“老人”成为居住区互助制度的新趋势。在浙江南路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叫“永年楼”的居民,他自主地为老团队服务。在过去的六年里,永年大厦的17名志愿者在外滩街道的16个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了3万多项居家服务,平均每人每年2000多个小时,从饮水和喂食到配药,再到基本的防跌倒和防残疾培训。
“永年大厦”负责人蔡惠德
“永年大厦”的志愿者是一群新退休的“年轻老人”,平均年龄62岁,来自外滩街16个居委会,负责人是71岁的蔡惠德。这个由17人组成的“阵容”自2011年以来一直存在。
“永年大厦”志愿者设计的老年人信息表和志愿者“通用包”
老年人最迫切的需要是就医。因此,2012年9月,蔡惠德成立了常征医院社区医疗队,为外滩街的痴呆和残疾老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永年大厦的志愿者负责登记、预约门诊、排号、开处方、服药和送药。寻求医疗的看似普通的步骤是老年人家庭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必修课。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的家人有时间喘口气,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或者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
志愿者不懈努力,为痴呆和残疾家庭提供“喘息式”养老服务,不仅使“庆年”模式得到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认可和感动,也引起了居住区、街道和社会对痴呆和残疾老年人护理的关注。今年,永年大厦在中国先进志愿服务“四百”评选中荣获中国100家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蔡惠德表示,下一步,“永年大厦”的志愿者将接受自助养老机构的专业培训,探索科技养老和智能化养老管理,让老年人的生活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