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9字,读完约6分钟
林肯爵士上海中心的建立将人们熟悉的术语“中央购物中心”带回了公众的视野。在没有票很难移动的时代,中央购物中心就像今天的大型超市一样,非常繁忙,经常排队购买。中央购物中心记录了一代上海人的生活故事,成为满足上海居民生活需求的宝库。除了购物之外,中央购物中心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修修补补。几乎没有中央购物中心的老主人不能修复的东西。
虽然中央购物中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上海的中老年人仍然对中央购物中心念念不忘。
中央购物中心
享有声誉
说起上海中央购物中心的起源,这块位于四川路、江西路、南京路和九江路之间的地块在早期就有一条中央车道。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以来,小企业小贩聚集在这条小巷。摆摊,1945年,它在这里更受欢迎,不仅进口产品如玻璃器皿、指甲钳、眼镜、打火机和手表,而且还有奶粉、罐头食品。
解放前夕的中央购物中心
据《黄浦区地名志》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在沙市二路16号一楼开了一家“新康联合购物中心”,里面有90多个柜台,外面还有来自中央里、沙市一路和沙市二路的摊贩,这一地区成了堆放剩余物资的地方,统称为中央购物中心。
解放后,中央购物中心先是公私合营,然后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信和维修等七个部门,成为上海著名的淘宝市场和维修场所。
物有所值
上海的大多数人都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难忘的中央购物中心。这是一个票的时代,生活资料供应短缺,许多生活必需品不得不被票所限制。因此,中央购物中心成了解决上海市民生活需求的宝库。
当时,由于工厂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合格品的比例很高,上海人称之为待处理产品或不合格品。虽然这些产品在外观上有一些缺陷,但它们的质量与真品相似。中央购物中心购买这些低档商品,普通商店的门票所提供的商品可以在中央购物中心以非常实惠的价格免费购买。当时上海人生活节俭,相貌平平,这并不影响其内在品质和使用价值。因此,他们经常在中央商场排队买东西。给许多人印象最深的是购买“赤膊电池”的壮观景象。“裸衣电池”在外包装上没有,因为它们只卖8美分或10美分,人们每天都排队购买,这已经成为中央购物中心的长期“保留项目”。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市民们在中央购物中心抢购赤膊电池
在那些日子里,对于许多住在周日的上海人来说,去中央购物中心找便宜货是最开心的事情。这里的摊位是沿着街道设置的。虽然路不长,但你不可能不费力地从一头挤到另一头。
负担得起的diy
中央购物中心不仅出售廉价的小商品,还供应许多半成品,普通人可以自己加工和组装。当然,它在价格上更经济。
在20世纪60年代,收音机已经被视为家用电器。那时候,很多人买不起,所以他们自己组装。上海人一向聪明,有自己动手的习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己动手”。在中央购物中心,收音机可以以“零售”和“集体购买”的方式出售,一天最多可以卖出数千台收音机。
这样的收音机是自己组装的,大概需要16元。更有技巧和能力的人也用木头画贝壳,甚至雕刻商标。乍一看,它和原来的收音机一模一样。
除了收音机,甚至自行车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上海的自行车供不应求,所以只能用票购买。上海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和永久自行车很难买到票。对许多人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个奢侈的想法。一般来说,一辆28英寸的自行车价格超过140元,而当时学徒的月薪只有17元84美分。然而,在中央购物中心,你可以在不买票的情况下以30%的折扣“购买”。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中央购物中心也卖自行车零件。一些消费者可以用这些材料成功组装一辆自行车,比如永久性的,在凤凰工厂更换,或者是生产中产生的一种废品或次品。
顾客们从中央购物中心搜寻零件,并自己组装了一辆“婴儿”自行车
要成功组装一辆自行车,至少要花半年时间在中央购物中心,最难买的是车架。在那些日子里,所有的汽车爱好者都知道,从中央购物中心淘来的这些便宜的自行车零件是真的,尽管它们有一点瑕疵。三脚架上刻有钢印,标明产地,它们永远不会是假冒伪劣商品。
在那个什么都不缺的时代,中央购物中心创造了一个“一切”的传奇。这是当时上海人生活的真正需要,也是上海人节俭、务实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熟练的工匠
除了在低档市场寻找便宜货,中央购物中心最有特色的服务就是它的维修项目。当时,老百姓说他们把不好的东西拿到中心商场去修理,一点也不夸张,如果中心商场还是不修理,他们就会完全放弃。
中央购物中心维修部
没有维修部门,人们就无法生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不富裕,商品短缺。当他们修理雨伞和拉链,甚至更换棉衣的袖口时,他们会来到中央购物中心,所以他们不得不排很长的队来修理东西。人们对中央购物中心的信任和需求感染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咬紧牙关,锲而不舍,跟随主人学习好手艺,也传承了中央购物中心的金字招牌。
领先时尚
改革开放之初,“风”来自南方。由于中央购物中心的所有部门都有独立购买的权利,所以商品的设置是灵活多变的。他们很快赶上了时尚潮流,先后从广州和深圳购买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如电子表、台湾雨伞、洋装、牛仔裤等,在当时的上海风靡一时。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皮夹克开始流行时,中央购物中心的批发价是60%,而且他们像授权一样出售;当彩色电视变得流行时,不到一两周,所有的火车皮都卖光了,甚至一部受欢迎的电影和电视剧也能引发一场购买狂潮。
上海人在购物时注重经济效益和时尚潮流。中央购物中心可以说是黄金地段的“普通天堂”。
走进21世纪的中央购物中心
2005年,黄浦区对南京路东段进行了商业改造。2006年底,中央购物中心的五金店和百货商店都关门了,但最具特色、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中央购物中心维修部却被保留下来,搬到了天津路251号,仍然坚持为老百姓需要维修的物品解决疑难病症。上海当地的中老年人对中央购物中心仍有着深刻的记忆,许多老上海人仍保持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