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8字,读完约2分钟
东方记者黄立春。网站7月25日报道说,灯亮着,所有的演员都走上舞台,随着志愿者进行曲的旋律唱起了国歌。观众也自发地站起来,一起唱歌。熟悉的歌词回荡在夏夜,回荡在这个地方,随着1934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童》的首映式,志愿者的游行传遍了中国。
描述:在舞台内外一起唱国歌
这是今晚在黄埔剧院上演的“信念——红色家书现场朗诵剧”结束前的一个感人时刻。该剧以“信仰”为名,旨在突出新中国诞生前后革命先烈和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展现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新中国的殷切期望和期待。艺术家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诠释,他们将密封的信件从沉默变成了声音,再现了历史场景的瞬间,掌声不时响起,让观众产生共鸣。
描述:艺术家富有表现力的诠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整部戏剧分为四个部分:理想、感情、规劝和信念。它包含许多革命烈士的红色信件,其中一些是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这些信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何叔衡和邓恩铭的来信,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早期女党员赵一曼、杨开慧以及以牟为代表的一些无名烈士的来信,在明前牺牲的李白、、等人的来信,以及共和国长子毛在朝鲜战争前写给他家人的长信。
描述:赵一曼和女儿穿越空时的对话
演出以“读信为主体,现场音乐为支撑,戏剧场景再现为支撑,多媒体视觉形象为载体”。通过这些信件,人们的目光凝聚在经历了无数革命浪潮和战争洗礼的每一个平凡的生活上。在还原红色字母的真实风格,营造真实简单的情感氛围的同时,剧中人物在艺术上得到提炼,在主题上得到升华。
描述:观众参观了黄埔剧院爱国主义教育展厅“从这里唱国歌”
据了解,该剧在中宣部和中共黄埔区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黄埔剧院联合创作,并于7月25日和26日两次演出。黄埔剧院原名金城大剧院,建于1933年。早期,它因大量左翼进步电影的首映式而闻名,如《风云儿童》、《玉光曲》、《李涛抢劫案》等。它被称为“中国电影的殿堂”。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并亲自命名“黄埔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