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2字,读完约4分钟
据黄浦区介绍,20世纪20年代末,爱国实业家邝中谋在蓬莱路以南、中华路以东修建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蓬莱市场”,并设置了蓬莱大剧院、蓬莱书店、南剧场等娱乐设施。蓬莱市场当时很有名,人气旺,生意兴隆。由于蓬莱市场旨在推销国内产品,并开展了抵制日货的活动,上海人将其誉为“爱国市场”。
蓬莱大剧院歌剧名单
蓬莱大剧院是一座设施简陋的砖木结构剧场。屋顶覆盖着铅和瓷砖,观众厅的座位是长木椅,有768个座位,窗帘很低,有灯光和声音。剧院于1930年1月18日竣工并开放。在《申报》发表的开幕宣言中,它说:“美丽而廉价,是大剧院的唯一典范。”第二天,蓬莱大剧院发布了新进口的无声电影《无边的爱苹果花》,并配有留声机和中文字幕。它成了一部“有声电影”,让观众觉得新奇,票房也不错。为了调整观众的口味,剧院还表演京剧、越剧和文明剧。20世纪30年代,以萧为首的绍兴文工大班长期在此演出。
1937年8月,“保卫卢沟桥”的剧照在蓬莱大剧院上演
卢沟桥事变爆发于1937年7月。上海文艺界以戏剧为武器,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了唤起人们抗日救国的热情,一批戏剧、音乐和电影界的艺术家夜以继日地创作了大型戏剧《保卫卢沟桥》。包括、、马、、、俞玲、宋志德、姚世孝、在内的17人组成了编剧团队。歌曲由、郑、、张庚、孙士毅编曲,金山、赵丹参与演出。“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保卫卢沟桥”于八月七日在蓬莱大剧院上演。
“保卫卢沟桥”传单
在抗日救国的蓬勃形势下,在众多明星的参与下,观众热情异常。最初安排了六场演出,八场演出是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进行的。所有14场演出都是满的。为迎接著名作家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并对沈钧儒、张乃器、邹韬奋、、沙、、王造时、石亮等刑满释放人员表示哀悼,还举行了专场演出。演出期间,舞台上不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卢沟桥”、“滚出日本侵略者”,把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推向了高潮。刚刚满17岁的周璇(音译)扮演着一个不起眼的大众角色,但她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没有戏的时候,她坐在闷热拥挤的后台,有时跟着唱,有时喊口号。
戏剧时代出版社1937年9月出版的剧本《保卫卢沟桥》
8月13日,演出的第七天,当第三幕开始时,上海和松湖之间爆发战争的消息突然传来,整个剧院沸腾了。演出在舞台上停止,数十名演员和数百名观众涌出剧院大门,加入了抗日游行的人流。当时,《申报》评论说,“保卫卢沟桥”是“一颗炸弹,扔进人民的深处,剧烈地刺激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着他们的血液”。
孩子们在蓬莱大剧院唱完抗日歌曲后合影
上海沦陷后,日本人烧毁了蓬莱市场,占领了蓬莱大剧院。1942年,蓬莱大剧院改建为军用皮鞋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匡中谋的后裔匡保英收回了剧院,恢复了电影和戏剧事业。1952年12月,上海市文化局接管蓬莱大剧院,更名为蓬莱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1956年,由蓬莱文化局管理。1960年,蓬莱和苗毅合并为石楠区,蓬莱电影院成为石楠区的主要电影院。
九十年代的蓬莱电影
1967年,砖木结构被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剧院占地面积1292平方米,建筑面积1675平方米,其中观众厅732平方米,配有747张navigation/きだよ 0沙发椅;休息室占地166平方米,设有录像厅、咖啡厅等。为了提高放映质量,蓬莱电影院成功测试了放映自动化控制系统,并于1983年获得文化部科技创新四等奖。1984年,蓬莱电影院安装了立体电影设备,放映国产立体电影《侠女十三姐妹》时,连续21天爆满,票房创新高。1989年,蓬莱电影院转型为拥有新的四声道立体声系统的宽屏电影院,成为石楠第一家拥有甲级放映技术的特殊车轮电影院。
蓬莱电影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拆除,原址被建成一个高端住宅区——沧海园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样化,电影业日益萧条。20世纪90年代末,蓬莱电影院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然而,《保卫卢沟桥》在这里的首映式将激发人们的抗日战斗精神,并将永远记录中国戏剧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