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7字,读完约4分钟
虚拟发电厂|黄埔区的这些办公楼怎么会变成“发电厂”?
据黄浦区称,黄浦区正在建设一座不寻常的发电厂。它不燃烧煤、煤气、设备和植物。据估计,三年之内,它将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约5万千瓦的电力。这个由大数据支持、由互联网授权的虚拟发电厂,正在成为上海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独特案例。
[/s2/]办公楼如何成为“发电厂”[S2/]
宝龙大厦位于广西北路九江路,于2004年竣工。这座17层的商业建筑是黄埔区虚拟电厂的一个节点。它已经八次参与虚拟电厂的试运行,其常规“发电”能力约为100千瓦。
离南京东路步行街仅一步之遥的办公楼怎么会变成发电厂呢?说起来简单。工程部负责人潘瑞明告诉记者,大楼里有两个空调度单位。在用电高峰期,只要关闭一台空调度机组,就可以通过减负荷为电网释放100 kW的电能。
事实上,黄埔区的虚拟发电厂是一个由宝龙大厦等众多建筑组成的能源互联网管理系统。与一般建筑自发分散的节能行动不同,虚拟发电厂每次运行时,都经过精心组织,使许多建筑能够同时按照预设方案“关闭开关”。到目前为止,虚拟发电厂最大的试运行涉及50多栋建筑,释放了约10,000千瓦的负荷。根据这一计算,如果整个上海市都能推广这一模式,就相当于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新建一座大型发电厂。
虚拟发电厂的目标不仅仅是节能。黄浦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电网峰谷负荷差异非常明显。在上海,夏季的最大负荷是最小负荷的两倍以上。全年中,超过90%的高峰负荷的时间少于100小时,这只是365天的1%。为了保证这1%,国家必须储备大量的冗余发电能力。由于冗余发电厂大多是能耗高、环保性差的小型发电厂,因此它是在高峰时段开始临时填补供电缺口的最少绿色能源。
虚拟电厂的本质是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微调来实现灵活的负荷控制。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投资,还能有效提高环保水平。因为这种管理模式的重点在需求方,即用户方,所以称为“需求方响应”。
2015年,黄浦区启动需求响应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需求响应事件在一年中的供暖季节、制冷季节和过渡季节进行了尝试,充分验证了需求响应的可行性和潜力。通过试点验证,参与响应的建筑物最大减载可达25%,平均减载可达10%。由于黄浦区需求响应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8月,国家批准了上海市区(黄浦区)商业建筑需求侧管理国家示范工程。本项目基于互联网+智能能源+大数据技术,开发建设了上海市区(黄埔区)商业建筑虚拟发电厂,实现了商业建筑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和多样化的资源规模需求响应,并提供了调峰/调频和可再生能源吸收服务。力争在黄浦区建设一个覆盖200多栋商业建筑的虚拟发电厂,具有50mw容量(dr)、10mw自动需求响应能力(adr)和2mw二次调频能力,开发虚拟发电厂生产运行调度管理应用,每年虚拟发电运行时间不少于50小时。
在黄浦区,有超过230栋建筑在线监控能耗,如宝龙大厦。根据市住房建设委员会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这一数字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在过去的几年里,黄浦区一直希望把低碳作为其新的名片,因此它不遗余力地推广建筑能耗在线监测。目前,95%以上的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商场、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满足本地区安装要求的已实现能耗在线监测,涉及1万多台智能电表,年监测用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占社会领域总用电量的40%。
目前,黄埔区95%以上符合安装要求的公共建筑实现了能耗在线监测,涉及1万多台智能电表,年监测用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占社会领域总用电量的40%。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这10,000多个智能电表相当于10,000多个不间断的数据源;联网在线监测平台是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具有数据整理、分析和展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