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在哈佛大学举办的第二十八届哈佛中国论坛上,梅子吉以亚裔青年代表身份受邀登台。在这场聚焦“全球华人创新力”的分论坛上,她抛出了一句引发在场热议的话:

“如果我们能为雷神、为钢铁侠写故事,为什么不能为李白、嫦娥、哪吒创造世界级叙事?”

这不是一句情绪化的提问,而是她近年来实践的真实写照。

作为亚裔创意人俱乐部(Asian Creatives Club,简称ACC)创始人,梅子吉正试图用一种新的方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博主到创始人,她的身份变化背后,是一个关于文化价值与全球表达力的系统构建尝试。

她不只做内容,而是在构建表达的通路

梅子吉从社交媒体创作起步,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分享中美文化差异、亚裔成长经历,成为一位受到广泛关注的内容创作者。但她很快意识到,仅靠个人表达很难真正推动文化价值的传播。

2022年,她在纽约创办了ACC——一个连接亚裔创意人、文化品牌和内容资源的社群平台。这个平台的目标不是“打造爆款”,而是帮助亚裔青年搭建一个可以持续输出内容、实现商业转化、扩大文化影响的系统。

ACC目前已经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等六座城市展开运营,组织超过50场线下活动,孵化了多个文化内容项目。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MCN机构,而更像是一个内容共创社群——提供教育、支持、资源整合,最终让创作者能以更系统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

中国文化出海的最大问题,不是缺内容,是缺叙事系统

在哈佛论坛的现场发言中,梅子吉提出了她对中国文化IP出海的核心判断:“我们不是缺故事,而是缺一种世界能听得懂的表达方式。”

她认为,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我们往往停留在表层“元素”的输出,比如服饰、风格、符号。真正让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重构叙事方式。

以她主导的“中华神话IP改写项目”为例,团队围绕哪吒、嫦娥、李白等传统角色,进行视觉语言与人物设定上的重塑,再通过动画联动、潮玩设计、品牌联名的方式将其导入海外文化消费渠道。

这些项目不是“翻译中国故事”,而是用全球通用的文化语言再创造——强调情感共鸣、角色塑造和现代叙事逻辑。

她的判断是清晰的:谁能率先把文化内容“模块化”“品牌化”,谁就有机会参与下一个文化产业周期的构建。

从内容人到组织者,她的经验来自一个“非典型”创业前传

梅子吉并非一开始就奔着“文化出海”去的。在ACC之前,她曾创办一个可持续时尚平台Retopia(闲淘园),以二手潮流与环保理念为核心,组织快闪市集与社群展演,受到Vogue Business等主流媒体关注。

这个项目的核心不是卖货,而是用行为设计激发年轻人对环保议题的参与意识。这种“内容即体验”“品牌即观点”的方法论,为她之后创建ACC打下了基础。

“我一直在想,除了消费,我们能不能用文化连接起年轻人对身份、价值的讨论?”她说。

从环保潮流到文化内容,她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做传播”,而是“让一群人有发声权”。

揭秘ACC:不是内容工厂,而是赋能型生态

目前,ACC的工作逻辑可以概括为三条主线:

教育赋能: 与哥伦比亚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等机构合作,开设“视觉叙事力”“跨文化写作”课程,支持年轻亚裔创作者建立表达体系;

内容孵化: 联合品牌、机构、平台发起IP项目,如“节气文化IP再设计”“中华神话人物重塑计划”;

商业转化: 帮助创作者与潮流品牌、电商渠道进行联名合作,建立从内容到产品的转化闭环。

这一套逻辑,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流量爆款,而是为了打造一套“文化内容可持续表达”的支持系统。梅子吉希望ACC成为一个平台,让年轻创作者在这里获得表达自由、项目机会和商业支撑。

不讲一个IP的故事,而搭建谁有讲故事权的系统

梅子吉明确表示,她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内容帝国,而是让更多中国文化IP有机会走到世界面前,并且走得更远。

在她看来,中国文化并不缺动人故事,缺的是一群能持续讲好这些故事的人,以及支持他们的土壤。

这也是她对“文化出海”本质的理解:不是出走,而是构建。

她正在筹划ACC的下一轮项目落地,包括与北美主流动漫工作室的联合开发,以及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表达力计划”。

她相信,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IP,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能“留下”。

结语: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文化自信不是自恋,也不是口号。它来自对世界的深入理解,对自身的再认识,和不断实践形成的表达能力。”这是梅子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她不是一个人在出海,也不仅仅是一个创意人。在她所搭建的平台里,正逐渐形成一个跨文化、跨学科、跨场景的创作生态。它未必是最快的商业模型,但它正在为中国文化IP走出去提供一套新的方法。


标题:ACC创始人梅子吉亮相哈佛中国论坛:用社群和内容打造中国IP的海外起点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64341.html